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贩卖黑奴 | C.传播基督教思想 | D.输出机器 |
一战到二战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把一些在金融贸易方面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及海外殖民地联系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并相互对抗,为改变这一局面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 )。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D.签订关贸总协定 |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
|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
清末工商业政策的变化:由“官方控制”的模式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管理方式,从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实行新工商政策——鼓励私人投资,发展近代工商业。清政府调整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 B.鼓励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 |
| C.挽救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局 |
| D.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波浪形态 |
| C.战争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
| D.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 A.与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的性质 |
|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
|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