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是哪些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材料二中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了“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5)用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诠: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各宜深戒”。
“始班体樣。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魏书.高祖纪》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則受田,老免及身没則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亊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亊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壮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1) 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加以说明。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体呈现出由地域性向全球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它不仅改变了英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如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本国和世界面貌的。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复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1) 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 (3分)
材料二 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2) 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4分)
材料三“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摘自《九十五条论纲》
(3)“九十五条论纲”蕴含马丁•路德怎样的主张?该主张是如何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3分)
材料四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4)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对伏尔泰的评价?说明你的理由。(3分)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阶段,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璀璨夺目的成就。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七,《读大纪》
材料二苏轼在《论书》中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也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还曾在诗中写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三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思想观点。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征? (4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一的宋代理学对材料二、三所述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两宋时期在科技、文学、戏曲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各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说明两宋时期文化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有人对中西科技发明做了比较,现列表如下(部分):

时间
世界发明
中国发明
所占比例
公元前6世纪以前
54
31
57.4%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年
87
44
50%
公元前1年-公元400年
45
28
62%
公元401年-公元1000年
45
32
71%

(1)你从表格中获取了哪些主要历史信息?
材料二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