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公输》选段,完成小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敞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檄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3)公输盘诎( ) (4)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为何若人?
(2)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劝说楚王过程中,墨子巧妙设喻,将“文轩”“锦绣”“粱肉”比喻楚国 ,将“敝舆”“短褐”“糠糟”比喻宋国 ,通过对比,使楚王醒悟到攻打宋国是不明智的行为。
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 ”“ ”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 ”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 ”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文言文阅读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①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②?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③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④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⑤也,寡人反取病⑥焉。”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②坐:犯罪③曷:“曷”通“何”,什么。④避席:离开座位。⑤.熙:通“嬉”,玩笑。⑥病:无趣,难堪。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晏子将使楚。 | B.徒以有先生也。吾欲辱之,何以也? |
C.非若是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 D.先生坐!何至于此!齐人也,坐盗。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唐雎面对凶残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 |
B.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
C.两篇文章写的都是主人公出使别国的故事,两人都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使任务。 |
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唐雎的英勇无惧与秦王的色厉内荏,晏子的不卑不亢和楚王的傲慢无礼,都表现得生动形象。 |
两文中,唐雎和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喜,念鬼念无与为乐者 |
B.今亡亦死暮而果大亡其财 |
C.扶苏以数谏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
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①回②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③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④。尝谒告⑤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⑥,外皆严装⑦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⑧耳。”上尝得佳鹞⑨,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⑩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善:善于 。②回:回转,扭转。③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④霁(ji)威:息怒。⑤谒告:请假。⑥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⑦严装:装备整齐。⑧中辍:中止;辍:停止。⑨鹞:猛禽。⑩固:同“故”,故意。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每犯颜苦谏(触犯)今亡亦死(逃走) |
B.自臂之(用手臂架着)秦王色挠(屈服) |
C.外皆严装已毕(妥当)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
D.上尝得佳鹞(尝试)引喻失义(适宜、恰当)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文意理解。
(1)魏征“奏事固久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出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解释加线的词
①秦王怫然怒()②亦免冠徒跣()
③赵王自效迎 ()④人之憎我也()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文段(二)的主旨是
信陵君的性格特点是文段(一)中唐雎同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以“天子之怒”威胁,唐雎以“”来应对;秦王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言“”,矛盾冲突,富有戏剧效果。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暗示了他,也照应下文,说明他言必信,行必果。试比较(一)、(二)两文的异同。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 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 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 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周公吐哺,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 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选自《鲁周公世家》 )
注释:①践祚:登上帝位。②蚤:同“早”。③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气()(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3)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4)子之鲁()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 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B[乙]文中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于是就登上帝位。当时就有人散布谣言,说 他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但最后还是迫于压力 和无奈,还政于已长大的成王。
C[乙]文中周公还政成王后,站在北面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 D[甲][乙]两文都首先交待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的恶劣和艰辛。[甲]文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乙]文是“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E[甲][乙]两文中的诸葛亮、周公都是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耿,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