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货恶其弃于地也
D.仕不足以匡君福民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之画梅焉,斯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食,华蕊皆若是其神也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

……

仲房丧志归家,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构崛,清古简傲,横斜倒侧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轴,曰:“得之矣!”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谓予曰:“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不知雪湖之《梅谱》,近在庭树间也!”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①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王雪湖:明末清初画家。②斯:连词,乃。③中丞:官名。④游湖涉越:游历湖州,跋涉到越州。⑤云:语助词,无义。⑥幽特构崛:姿态优雅而结构奇崛,指梅的形态。⑦贸贸:轻率貌。⑧愈远愈失:越是向远处追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尽( ) ②岁( ) ③尝( )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②若是其神也!

(3)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皭为福建将乐令,春秋行乡饮酒礼时,村落间问民疾苦,牧竖妇女皆环集,导之以善,肫然如家人。期月,邑人悉向化,境无盗贼,讼庭稀鞭扑声。皭初至官,与家人约曰:“在官,俸金外皆赃也,不可以丝毫累我。”官廨有桂二株,方花开,李指之曰:“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自是家人不敢簪桂花。尝出郭省敛,从仆摘道旁一橘,顾见之,责曰:“岂可坏法自汝始!”立下马杖之,命其直。居三年,上官有索馈者,无以应,遂去官归。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①李皭(jiào):清朝顺治年间福建将乐县县令。②牧竖:牧童。③肫(zhūn)然:诚恳真挚的样子。④向化:受到感化而归顺。⑤官廨(xiè):官署。⑥省敛:考察收取租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村落间问民疾苦 至:_________

②命其直 偿: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亦官物也,擅折者必治之。

3)请结合原文分析,李皭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佳木而繁阴 秀:茂盛

B.

杂然而前者 陈:陈旧

C.

宴酣之乐,非丝非 竹:管乐器

D.

树林阴,鸣声上下 翳:遮盖

(2)下面句子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作者抓住多个时间节点,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

B.

第③段所写的太守宴上投壶弈棋的乐趣,只有太守这个级别的官员才能享受。

C.

第④段写日暮而归,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托出本文“与民同乐”的主旨。

D.

本文骈散结合,语言简洁流畅,错落有致,生动传神,体现了欧阳修游记散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二十一年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䑸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䑸:舰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臣本布衣 布衣:_________________

臣于草庐之中 顾:___________________

终不为妻子 计:___________________

公既自众寡不敌而援绝 度: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4)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顾子敦遇之,怀一杯,就其樽对酌。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酒尽,各散去。

(节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材料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B.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C.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D.

慎东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

(2)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吟啸自若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神色自若

①自若:______

顾子敦遇之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适:①适合;②满足;③正好。

(《汉语大词典》)

②适:______

怀一杯

根据形旁推断字义。

从心,褱声

(《说文解字》)

③怀:______

(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酒尽,各散去。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多有相同之处,请列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