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逆寡人( ) 色挠( ) 怫然( ) 跪而谢之( )划线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挺剑而起 |
B.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 |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头抢地尔 |
D.受地于先王 仓鹰击于殿上 |
翻译下列语句。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约法三章
汉元年十月(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4)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5),偶语者弃市(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7)。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8)。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2)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3)组:绳索。(4)怀王:即楚怀王。(5)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6)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7)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8)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即安定。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 且人已服降
(2) 偶语者弃市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1)固以能宽容_______________(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___________
(3)先入关者王之_____________(4)人又益喜___________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人之为虎食者故:所以 |
B.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寝:坐卧 |
C.何足怪哉足:足够 |
D.然虎之食人不恒见恒:常常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2)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
B.谈笑有鸿儒(大) |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
D.无丝竹之乱耳(混乱) |
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B.水陆草木之花无丝竹之乱耳 |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而时习之 |
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文言文阅读
愚医治驼
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⑵。"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⑶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⑷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 1.媒:介绍;夸耀2.如矢:像箭杆一样(直)
3.屣(xi):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4.鸣:申诉;控告。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②一人信焉()
③乃索板二片()④其子欲鸣诸官()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②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论语》七则,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项为之强 |
下面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
C.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 D.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下列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
B.第三则讲的是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
C.《论语》语言简洁,生动,传神。每一则都是寥寥数语,多处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乎”、“矣”、“也”等语气词频繁使用,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由,诲女知之乎!”当中,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从“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问弟子,让弟子迷惑难解来加深印象。 |
D.第六则,用“岁寒”比喻恶劣的社会环境,用“松柏”比喻坚守节操的君子。人们常常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能经受得住环境的考验。与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语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炼”等。 |
翻译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每句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