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
①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②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③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④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⑤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⑥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⑦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请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
第①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中“这出悲剧”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请你设想:假如罗布泊有知,它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50字左右)
太阳花
我喜欢太阳花,它是夏天里常见的一种最普通的花。
太阳花的茎有红色的,有绿色的。那茎很嫩,似乎用手一掐就会冒出水来。
太阳花的叶子很特别,小而厚,叶表面像涂了一层薄薄的蜡,光洁、碧绿。 太阳花的花朵颜色格外鲜艳,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金黄若金,而那粉红的就像抹了一层淡淡的胭脂,花朵并不大,多层花瓣的自然娇艳,单层花瓣的更是那么俏丽,真讨人喜欢。
我喜欢太阳花,不只在于它的颜色鲜艳,更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日晒、风吹、雨淋,那样子总是蓬蓬勃勃的,只掐下一枝小小的茎,插在泥土里,不久就会生根开花。 从文中找出与“洁白如玉”的“如”意思相同的三个词写下来。( 3分)
() () ()短文先写太阳花的____ ,再写太阳花的____,最后写太阳花___(3 分)
短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是
作者为什么喜欢太阳花?
写一段话描写你喜欢的一种花的两三个特点。(不少于60字)
生活处处有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铺天盖地,常使人眼花缭乱,但都离不开文字。说字,这里不乏书法名家的手笔,驻足品味一番,真是受益匪浅,让人流连忘返;商店广告的创意者更是绞尽脑汁,广告语无奇不有,细细地读上两遍,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经典成语、名言遭篡改而鸣不平,会因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已。
好的电视节目能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变幻成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流,能把变化莫测的广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有序的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有人会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体验不到空气的清新,但笔下的作文却常能大自然描绘得如仙境一般。细细推敲,这是一种没有灵魂支撑的躯壳一般的文字。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自然环境中的风雷雨电、花鸟鱼虫;艺术世界中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层层涟漪,会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厚积而薄发,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必然妙趣横生,活灵活现。
生活中离不开与人的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份留言条,拟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生病了,捎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慰藉。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只要不断用感官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解释词语:
受益匪浅:绞尽脑汁:短文作者带我们到哪些地方学习语文的?
“这是一种没有灵魂支撑的躯壳一般的文字。”一句中“这”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我们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语文?
读短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读商店广告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②“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经典成语、名言遭篡改而鸣不平”。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试举一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① 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
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
抒情的方式有许多种,以下对选文和课文中抒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咆哮的黄河的敬畏之情。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摘自光未然《黄河颂》),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讴歌。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手印。”(摘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这是借事抒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想。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这是托物言志,借夜静人寂,唯明月相伴,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 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结合第五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
5元肯定比500元少,在第7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
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什么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道理。
【课文链接】
⑴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⑵“英子,去把这些钱寄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
⑶“爸爸!”
⑷“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妈妈。你最大。”
⑸于是他数了钱,告诉我怎样到东郊民巷的正金银行去寄这笔钱——到最前面的台子上去要一张寄款单,填上“金七十元也”,写上日本横滨的地址,交给柜台里的小日本儿!
⑹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⑺“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⑻我心情紧张地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郊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请用一句话概括出选文体现“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的一件事情,再从文中找出两个形容“我”事前事后心情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选文和【课文链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父母对你某方面思想品行的教育及自己的成长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孤独与幸福
①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社交生活的坏处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②世间怕有无数称自己为幸福的人,却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孤独的人。“幸福”的人往往开朗、健谈、善于社交:孤独,似乎注定只是一个与阴暗、不幸甚至畸形的人生态度所相伴的名词。事实上真正的孤独是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的觉醒,是布鲁诺被烧死前大声疾呼“未来的人们会了解我……”的信念,是无法选择“出世”苏轼的清高。
③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④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
⑤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⑥物质的充裕,人心的浮躁,更多的人越来越急功近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势利化,幸福感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论语》中的言语无一不是孤独困顿的孔仲尼的自我反省。孤独的时候,人才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人生的思考,追寻自己活着的价值。才会远离喧嚣,看到自己内心,保持一份坦然与淡定,看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⑦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⑧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开拓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的小天地。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展开你曾被限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再为庸人俗事所扰。现代派代表诗人戴望舒在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抒写“夜坐听风,夜眠听雨”的孤独和寂寞,这种孤独是一种幸福的状态,让他悟到“月如何缺,天如何老”。远离现实,你的处境是孤独的,然而你的内心却是宁静而充实的,你的心不再因孤独而哭泣,反而因孤独而折射出幸福的光芒。
⑨面对现实,当今的年轻一代作为独生子女,无疑常有一种孤独的心理,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愤青”。有些年轻人以上网玩游戏为幸福,以打架滋事为快乐,更有甚者以吸毒杀人为荣。他们因为孤独而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继而心态失衡,无处宣泄,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⑩所以正视孤独,享受幸福吧!这种孤独不是消极遁世、自我封闭,而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一种旷达的孤独,伟大的孤独。正视孤独不仅是一种哲理的思辨,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对真正幸福的一种追求。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给第⑥段的画线句子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