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指男子的配偶,即夫人。 |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从事:任职 |
D.往往阳狂垢污阳:佯,假装 |
一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方山子的“异”的一组是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⑤逐而射之,不获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
B.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方山子。他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已是四壁萧条。 |
C.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年还是九年前,作者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
D.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有官做,而且可以高官荣名,他却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做出舍弃富贵,甘守清贫的选择对于通俗意义上的人已经不容易,而能在清贫中活得怡然自乐,活得洒脱满足则更加难能可贵。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2)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②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赵太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威后。赵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被立为国君,因年少,由威后执政。
②长安君:赵太后最小的儿子的封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
B.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不仅,不但 |
C.老妇恃辇而行恃:依靠 |
D.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郄:病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赵太后“疼爱儿子”的一组是
①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③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⑥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②③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 |
B.触龙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
C.赵太后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 |
D.触龙说自己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他认为太后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知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言如泉涌。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礼之礼:礼仪,礼节 |
B.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嘉:好,美好 |
C.胄据法断流以奏之断:判定,断定 |
D.朕下敕不首者死敕:告诫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正面表现戴胄“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以监门不觉,罪当死②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
③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④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⑤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胄正直而有才干气度,隋朝时就担任了一定职务,并且很受当时知名人士的器重。 |
B.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长孙无忌带刀误入东上阁,应当处以死刑,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建议处死了监门。 |
C.戴胄在办理“诈伪者”案件时,没有根据“帝令”判处当事者死罪,还对太宗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劝谏。 |
D.太宗对于戴胄的“敢以固请”和“臣不敢亏法”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听从了戴胄的建议,由此可见太宗善于纳谏。 |
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 (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涉:到,进入。 |
B.徒斩车辐而持之徒:仅仅。 |
C.单于遮其后遮:遮盖。 |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脱:逃脱。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扼虎,射命中②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③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④陵军战一日数十合⑤四面射,矢如雨下⑤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