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 “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 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听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磺,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过:经过
B.文侯怒,任座趋出     趋:驱赶
C.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进:举荐
D.子恶得与魏成比也     比:并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不赂者以赂者丧
B.文侯问于群臣曰/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富贵者骄人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抱明月而长终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魏文侯善于”纳谏”的一组是
①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②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③“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④钟声不比乎?左高。 ⑤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A.①⑤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派遣乐羊讨伐中山国,却将其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据此对魏文侯“仁君”之说提出质疑。
B.在田子方看来,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惟有贫贱之士无所畏惧,不在乎什么“言不用,行不合”。
C.在如何识别人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并得到了文侯的认可,文侯据此选定了魏成为国相。
D.翟璜曾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继而历数自己的功劳,指责李克,并愤然与之绝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 德 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教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砖》)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

B.

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

C.

日暮作毕,受归家直:报酬

D.

于里中买粜,然后举爨:做饭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郭原平孝敬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A.

①唯餐盐饭而已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

B.

①父抱笃疾弥年②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C.

①于母前,示有所啖②岂可减溉田之水

D.

①原平乃拜而受之②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

B.

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

C.

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

D.

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

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净,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为政清静,不严而肃:恭敬。

B.

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

所在征敛,人不命 堪:忍受

D.

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2.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

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眭夸,一名昶,赵郡高邑人也。祖迈,晋东海王越军谋掾,后没石勒为徐州刺史。父邃,字怀道,慕容宝中书令。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致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为中郎,辞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已,入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唯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卿已为司徒,何足以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桃简,浩小名。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乃以夸骡内之厩中,冀相维絷。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眭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杖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崔公既死,谁能更容眭夸!”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梓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及卒,葬日赴会者如市。无子。
(选自《北史 列传第七十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夸少有大度大度:大的气度未曾以世务经心经心:放在心上
B.寄情丘壑丘壑:山水不及世利不及:不谈及
C.谬为御车御车:皇帝的车马亦不复书复书:回信
D.为之素服素服:(穿)丧服子何独在桑梓乎桑梓:家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夸拒而不许 ②惑而不从师
B.①其见敬惮如此 ②其皆出于此乎
C.①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 ②于其身也,则耻焉
D.①冀相维絷 ②好自相扶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眭夸的人品让许多人都对他表示敬畏,连他的好友崔浩在他面前都不敢轻易提起让他做官的事情。
B.崔浩想通过将眭夸的骡子扣留下来,使眭夸回不了家,以此拖延时间将眭夸留在朝廷,但结果却令他失望。
C.如果没有崔浩帮助开脱说情,崔浩本人很可能因为拒绝出任朝廷官职一事而受到朝廷的处罚。
D.眭夸认为官场险恶,厌恶官场。邀请他去做官的好友崔浩最后被诛杀,就证明了眭夸拒官富有远见。
8.把本卷文言文材料中的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
(2)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
① 妇父巨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备婿之礼,情同朋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21世纪教育网
孟 德 传
【宋】苏辙
(1)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2)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3)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