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硫酸铜晶体里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称量操作至少要进行
次。
(2)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温度计、 、 。
(3)下面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图(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能用作干燥氨气的装置有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②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有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③在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实验中,用以除去氯气中氯化氢等杂质气体的装置有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④能用于乙烯与溴水反应制二溴乙烷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___(填字母);
⑤在C装置中,若用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二氧化硫,则广口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
①可通过观察 来定性的得出结论;
②有A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
若不采用A同学的改进方案,你认为还可以如何改进? 。
实验室制乙烯,常常因为温度过高而使乙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有人设计下列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和二氧化硫。
(1)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Ⅱ、Ⅲ、Ⅳ装置中可盛放的试剂是:(将下列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空格内)
Ⅰ: 、Ⅱ: 、Ⅲ: 、Ⅳ: 。
A.品红溶液 | B.NaOH溶液 | C.浓硫酸 | D.溴水 |
(3)能说明二氧硫存在的现象是 。
(4)使用装置(Ⅱ)的目的是 。
(5)使用装置(Ⅲ)的目的是 。
(6)确证含乙烯的现象 。
(7)进行下列实验时,都要使用温度计,回答下列问题:
制取乙烯时,温度计水银球部位应放在 。
石油分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部位应放在 。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右图装置制取溴苯。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再将混合液慢慢滴入反应器A(A下端活塞关闭)中。
(1)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观察到A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时,打开A下端的活塞,让反应液流入B中,充分振荡,目的是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
(4)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 。
(5)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试管D中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试管D中加入 ,现象是 。
(每空2分,共10分)在试管A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下图所示连接好装置进行实验,以制取乙酸乙酯。
(1)试管B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名称),实验时往往在B试管中可以看到少量气泡,写出与此现象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
(2)乙醇与乙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完成后,试管B的液面上有透明的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产生。若要分离B中的液体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4)用30g乙酸与46g乙醇反应,如果实验产率是理论产率的60%,则可得到的产物质量是 g。
【改编】溴苯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在a中加入15 mL苯和少量铁屑,再将b中4.0 mL液溴慢慢加入到a中,充分反应。
步骤2:向a中加入10 mL水,然后过滤除去未反应的铁屑。
步骤3:滤液依次用10 mL水、8 mL 10%的NaOH溶液、10 mL 水洗涤,分液得粗溴苯。
步骤4:向分出的粗溴苯中加入少量的无水氯化钙,静置、过滤即得粗产品。
(1)步骤1仪器a中发送的主要反应是 。
(2)将d的作用是 。
(3)将b中的液溴慢慢加入到a中,而不能快速加入的原因是 。
(4)仪器c的作用是冷凝回流,回流的主要物质有 。(填化学式)
(5)步骤4得到的粗产品中还含有杂质苯。已知苯、溴苯的有关物理性质如下表,则要进一步提纯粗产品,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
苯 |
溴 |
溴苯 |
|
密度/g·cm-3 |
0.88 |
3.10 |
1.50 |
沸点/℃ |
80 |
59 |
156 |
在水中的溶解度 |
微溶 |
微溶 |
微溶 |
某同学为了验证碳和硅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步骤:
Ⅰ.打开弹簧夹1,关闭弹簧夹2,并打开活塞a,滴加盐酸。
Ⅱ.A中看到白色沉淀时,…,关闭活塞a。
请回答:
(1)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____。
(2)通过步骤Ⅰ得知盐酸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挥发性 | B.还原性 | C.氧化性 | D.酸性 |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X是________(写化学式)。
(4)为了验证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步骤Ⅱ中未写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 __,
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
(5)碳、硅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从原子结构角度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