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1)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3) |
乙文 |
范仲淹 |
(2) |
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 ,方北面而持其驾②,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③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④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行:道路。② 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③“奚为”,宾语前置,即“为奚”,为什么。奚,疑问词,什么。④ 用:资财,费用。即路费。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方北面而持其驾 ②我欲之楚
③吾马良 ④马虽良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 B.至之市 (《郑人买履》) |
C.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 | D.心之所向(《幼时记趣》)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我 欲 之 楚翻译下列句子。
(1)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幼时记趣》)
译文:文段内容与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 。
比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qú),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遏,止住。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 (2)良多趣味
(3)未穷青之技 (4)遂辞归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故渔者歌曰故时有物外之趣 |
B.春冬之时未穷青之技 |
C.自非亭午夜分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D.则素 湍绿潭又留蚊于素 帐中 |
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2)从甲文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乙文来看,薛谭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翻译。
(1)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阅读《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B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徐喷以烟
C项为之强
二虫尽为所吞
D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
而二虫尽为所吞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观之正浓 B物外之趣 C 项为之强 D 驱之别院文章中一些动词准确、生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写出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的迅速、准确。请你再找出一例,分析其表达作用。
幼年的“我”为什么能神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并能“怡然自得”?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少卓荦(luò)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后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 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边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赦。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荦(luò):明显,分明。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 B.怅恨久之 | C.水陆草木之花 | D.至之市 |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 |
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 |
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事迹。 |
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值母病笃
②向者
③而其弊始除
④因潜请于布政辰公翻译下列句子
⑴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
译:
⑵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