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黔之驴》,回答小题。(13分)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本文遗漏一处交代驴的来历的文字,请填写完整。
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项。  (4分)  (   )(   )

A.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为神
B.放山下
稍出近
C.庞大物也
往来视之
D.习其声

稍近
E.虎
跳踉大㘎
精彩的动作描写,能够让人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仔细品味“稍近益狎,荡倚冲冒”的动作中,透射出老虎怎样的心理和性格。(2分)
借助本则寓言的寓意,请你为你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条座右铭。(2分)
(备注: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如:重要的不是要得到什么,是珍重已经拥有的。)
翻译文中划线句。(二)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将东徙》:出自刘向《说苑·谈丛》)(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寡助之()(2)民不以封疆之界()
(3)是以善国者 ()(4)必先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理解填空。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文言文阅读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2)弗食,不知其也 ()
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乙】论述的内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徒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衽以从阴()(2)其阴逾()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网]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月。
至于夏水裹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自:曦:湍:旦: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引凄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沿阻绝迎而上
C.哀转久巘多生怪柏 D.三峡七百里非亭午夜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内容,说说作者抓住三峡夏季和秋季的哪些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牺牲玉帛⑵神弗也⑶齐不听⑷苏秦齐王曰
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甲】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