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11分)下图是生态农业的两种模式,据图回答:
(1)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食物链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增加或延长食物链可以,同时还可以生产更多农副产品。
(2)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肥田,在桑、稻、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桑基鱼塘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除了水稻、桑树之外还有。
(3)沼气农田立体养殖模式的优点是:实现物质的和能量的,充分利用了流向的能量。减少,减少,降低了农业投入,增大了产出。
(4)假设生态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理由是。
(7分)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
。在某一年初,该昆虫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
10%,
20%,
70%,
基因的频率为20%。由于绿化使得种群中翅色为绿色的个体每年增加10%,
翅色为褐色的个体每年减少10%。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年后,该昆虫种群中,基因型的频率应该(增加、减少、不变),
基因型的频率应该(增加、减少、不变),
基因的频率为。
(2)能够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除了种群内个体的迁入和迁出之外,还有哪些因素?。
(9分)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以下问题(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2)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3)Ⅰ—2的基因型为。Ⅱ—4的基因型为。Ⅲ—14为杂合体的概率是。
(4)如果Ⅲ—11与Ⅲ—13结婚,生男孩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如果生女孩表现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12分)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甲是在20℃、大气浓度条件下测得的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图乙是A植物在图甲b点的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相关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表明,A植株适宜在的环境中生存,B植株适宜在的环境中生存。在光照强度小于a时,两株植物中光合速率较高的是。上述差异是由植物本身的决定的。
(2)图甲中光照强度为0时,两植株释放的来自于,在细胞中参与该生理活动的场所是。若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增加
浓度,a点的位置将会向方向移动;若适当增加温度a点的位置将会向方向移动。由此可以看出影响a点位置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3)图乙中两曲线后段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4)比较图乙中两曲线可知,饱和浓度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温度比大气
浓度下的高,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
浓度和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增加的
幅度(“大于”或“小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
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用8株有20片叶片、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天竺葵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序号1、3、5、7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在该实验组合中,影响实验的因素是______,需要控制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2)序号2、4、6、8可构成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则该实验组合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1、3、5、7在实验前后CO2含量变化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第3组中的光照强度改为3000单位(其他条件不变),则该植物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依次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