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这将有利于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请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角度简要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材料一:2014年10月17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规划指出,推进城镇化,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但某县在城镇化过程中,大搞一刀切,对县及周边周庄进行大规模拆迁,为该县富有特色的传统乡村披上了时尚外衣,但传统文化的韵味荡然无存。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我省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材料二:某县在城镇化进程中,依据本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制定出对待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使得具有本地特色的古村落保留了下来,走出了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环境为载体,以传统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为内容的地方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2)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县是如何利用唯物论指导当地城镇化建设的?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进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对劲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材料一: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认识,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发展。
(1)材料一中对依法治国理念的探索历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攻坚期,推进法治中国,迎来了最佳的历史契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形成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法治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依法治国需要在每一个具体目标的落实正得到检验,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结合材料二,用“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三:有政治学家认为:与以往的国家管理不同,“国家治理”涉及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确认三者关系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国家治理”强调政府、社会、民众一起面对公共问题,用一种合作的、商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三者之间建立整体和谐、相互促进的联合机制,获得1+1+1>3的效果。
(3)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应如何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号称“国内最高人物铜像”的广西柳宗元人物铜像、辽宁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建筑都在“青壮年”时期被“推倒重来”。这些“短命建筑”非小事,它不仅造成了巨大资源浪费,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还令政府决策蒙了羞,在群众中的威信打了折扣。“来去匆匆”建筑背后,有城市规划考虑不周的原因,有建筑质量低下、地质条件影响等原因,有部分领导干部不顾资源和条件约束,盲目规划“家长制”。治短命建筑须开法治“药方”来医治“骨质疏松”病,这不仅要加强建筑领域相关立法,还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只有真正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落实、落细,才能让“适合建筑”有效根除,让建筑更结实。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知识要求分析如何有效根除短命建筑问题。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二(4)班学生围绕“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有同学搜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的认识过程改革开放36多年来,党立足于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促使中国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今年“依法治国”首次作为党的中央全会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
“法治中国”36年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
提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987十三大 |
提出“法制建设必须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的思想。 |
1997十五大 |
正式提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
2002十六大 |
提出“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大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
2012十八大 |
提出“加快建设社会注意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 |
2014十八届四中全会 |
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法治中国”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材料:高考历来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秋季新学期伊始,上海、浙江高考模式就已经出台。此次改革将在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方面作出了重要探索。同学们对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争议最大。有同学认为:“现在高中学习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学业负担太重,一年多考将使高考集中考试的科目减少一门,减轻我们的学业负担,这才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规律。”
结合材料,请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同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