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⑴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递的不仅有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苜蓿和葡萄、南亚和东南亚的奇珍异宝、欧洲的玻璃和雕塑,还有各地的音乐、绘画、舞蹈、宗教,以及甘英出使大秦、马可波罗访问元朝、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流创举,为当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通、人文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商贸友好交流传统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为各国间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材料二: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亚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30年前的水平,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据估算,丝路基金与亚投行要逐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至少需要融资约21万亿元。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5万多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对外直接投资却仅有5000亿元左右,资本配置不尽合理也不够多元化。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所在。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有益于打破固有的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到崭新高度。这就是要通过经济纽带将各个区域联系在一起,通过市场的力量促进区域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互联互通。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某市L中学高2013级(1)班的同学就此展开讨论,下面是几个同学的发言。
甲同学:“基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顺应了时代要求,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乙同学:“‘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依法治国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丙同学:“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法制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丁同学:“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要保障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结合几位同学的发言,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措施蕴含的哲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进入新常态下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但现阶段在思想认识、工作进度、政策机制、基础能力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14年3月21日,国务院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两年节能减排降碳的具体目标和三十项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方案对落实的重视。《行动方案》必将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与“把握思维的奥妙”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审议通过《行动方案》的依据。
材料二;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从而推动了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领导时期 |
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植树造林对各方面都有利”等生态文明思想。 |
邓小平领导时期 |
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强调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
江泽民领导时期 |
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功利性认识。 |
胡锦涛领导时期 |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标志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
习近平领导时期 |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