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文明建设的探索过程。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
材料一:2009年4月26日至29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率领海基会协商代表团赴南京参加第三次“陈江会谈”。两会与谈人士就两岸空中定期航班、两岸金融合作、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等议题进行商谈,并就陆资入岛问题交换意见,并签署协议。
材料二:第四次“陈江会”会谈2009年12月22日在台中市落幕,签署三项协议: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渔船船员劳务合作。
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两岸关系走向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性。
2008年9月11日,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生命,称经公司自检发现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鹿企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此伪装蛋白质含量,造成全国数万婴儿患肾结石。随着调查的深入,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粉质量安全问题蔓延到22家乳制品企业,引起了一场奶粉行业的信任危机。通览“三鹿奶粉”事件中企业的表现,有见利忘义的冲动,有明知故犯的侥幸,有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信用和企业经营者道德良知的讨论。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经营者道德良知的讨论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2)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生态原则,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几个镜头:
①饭店里,有顾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集市上,有购物者向销售者一次次索要塑料袋。
③学校里,空无一人的教室灯火通明。
④在写字楼里,有人上下楼不乘电梯走楼梯。
⑤农家院里,做饭,照明使用自家生产的沼气。
(1)指出材料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做法。(在答题卡上只写相应序号)
(2)"低碳"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如果以"实现人鱼自然和谐是环境伦理的应有之义"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要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指出:中国愿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本地区实现共同繁荣。
2009年12月,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的旅行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
(1)从成员性质和职能范围的角度分别指出上海合作组织的类型。
(2)如果以"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1)描述图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3)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4)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