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
右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
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 ![]() ![]() 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 |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
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负
D.若ab=bd,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