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5分】
“零高度”飞行
①从上海浦东龙阳路往国标机场方向,一条白色的“游龙”飞驰而过,三十多公里的路程仅用了短短的六七分钟时间,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令人折服、赞叹。这就是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陆上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列车竟然是在地面上“零高度”飞行。
②众所周知,超音速飞机要在几千米的高度飞行,直升飞机也至少要有十几米的高度才能飞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创造近乎“零高度”飞行的奇迹的呢?
③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首先要将列车腾空。
④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磁悬浮列车。这种磁悬浮列车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安装悬浮电磁铁,在轨道上铺设磁铁,利用磁铁的吸引力,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腾空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悬浮运行。
⑤为了保证这种悬浮的可靠性和列车运行的平稳度,必须精确地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保证磁场稳定的强度和悬浮力,使列车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厘米的间隙。这个间隙是使用气隙传感器来控制的。
⑥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除了将列车腾空,还得让它前进。
⑦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一模一样。通俗地讲,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就能使列车启动。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吸引,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N极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方向就反转过来了,即原来的S极变成N极,N极变成S极。这样循环交替,列车就可以持续向前奔驰了。
⑧为了控制列车前进的方向,列车侧面安装了一组专门用于导向的电磁铁。当车辆发生左右偏移时,列车上的导向电磁铁与导向轨的侧面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排斥力,使车辆恢复到正常的位置。列车和导向轨侧面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当车辆的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运行在曲线或者坡道上时,控制系统通过对导向磁铁中的电流进行控制,来保持这一侧向间隙,从而到达控制列车运行方向的目的。
⑨上海磁悬浮列车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比普通货车要快好几倍。那么,如此高速行驶的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呢?
⑩列车高速行驶,危险因素之一是转弯半径问题——转弯半径不能过小。上海的整条磁悬浮线路上需要转弯的地方也有几处,其中最大转弯曲线半径达到8000米,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因此在转弯时乘客不会有丝毫不适;而最小的半径也达到1300米,即使是高速行驶中的转弯,乘客也同样感觉平稳舒适。
⑪列车与轨道没有接触,安全制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磁悬浮列车的制动方式有三种:电磁制动、涡流制动、滑撬制动。当列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运行控制系统通过快速判断,对三种制动方式进行最优化选择,使列车停在合适的位置。
⑫由于磁悬浮轨道“平躺”在“光天化日”之下。万一轨道上出现障碍物对高速行驶的列车构成威胁怎么办?据介绍,磁悬浮轨道全线两边50米范围内装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隔离装置,人为在轨道上制造障碍几无可能。
⑬总之,磁悬浮列车的运行,真正实现了陆上交通工具的“零高度”飞行,是人类在交通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本文有删改)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零高度’飞行”的含义。
本文围绕磁悬浮列车的“‘零高度’飞行”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况。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是如何做到行驶稳妥,安全可靠的。
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文章第⑫自然段的说明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打开美好的内心
①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同事平时刻薄计较而又玩世不恭,她一直与他拉开距离,只是面子上过得去的应付。当她某天听到他回忆自己大学时的足球往事的时候(他喝了一点酒,叙述里包含着少有的真诚和坦荡),她改变了看法。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原来他骨子里也是个善感的、曾经满怀青春激情的人,距离于是一下子近了,两个人成了很好的工作搭档。平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在社会表面的那个人,也常容易从表面来看待内心,却常常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颗善于打开的心,是睿智的、博大的、宽厚的、温柔的,也是让人心生向往的。
②可是,我们常常隐藏自己的内心,不是觉得它不够美好,而是担心受到伤害。这使我们在躲避伤害的同时,也将一些阳光关在了外面。很多时候,为了掩盖脆弱,做出一副强硬的姿态;为了掩盖在意,做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架势,越是让自己魂不守舍的事情,越是要显得毫不在意。这个世界伤害确实太多,合理伪装一下是生存需要,毕竟,我们质地柔软的内心经不起太多血肉模糊的磨炼。或许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决定把它深深隐藏着。它很容易结茧,结了茧子的心就不再柔软、不再敏感并漠视周围的一切。后来,我们的心就在我们刻意建造的小囚笼里开始自轻自贱地发霉了,连自己都认不出自己了。我们忽略它,它就半死不活给你看。谁都无法想到一颗打开的内心是多么的性感妩媚,只要它够美好。
③看过一篇作家刘玉栋的文章,他写了女人,写了率真,可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他写的是打开的内心:“我想到了俄罗斯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1945年冬天一个普通的日子,当时在苏联当外交官的英国人以赛亚·柏林(著名哲学家)突然到阿赫玛托娃寒酸的家中拜访。这一年,阿赫玛托娃56岁,以赛亚·柏林36岁。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身体已经发胖的阿赫玛托娃似乎忘记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对柏林讲起了自己淘气的童年时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讲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讲曼杰什坦姆,讲帕斯捷尔纳克……讲到自己被枪决的丈夫、诗人古米廖夫时,阿赫玛托娃泪流满面。凌晨3点钟时,他们吃了几个煮土豆,又谈起了俄罗斯的一些经典作家,普希金、屠格涅夫……他们从日常生活谈到最抽象纯精神性的问题。面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得多的陌生人,她不时地为他朗诵自己正在创作的诗歌。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回到宾馆的柏林嘟哝着说:‘我恋爱了,我恋爱了。’可实际上,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一下,那种精神上的沟通已经把柏林带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阿赫玛托娃是多么的坦率而诚恳,在以赛亚·柏林眼里,她是多么可爱啊!多年之后,以赛亚·柏林谈到阿赫玛托娃时说道:‘我只见过她两次,但这给我留下了也许是终生最难忘的印象之一。’”当一个人能够打开内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为他敞开的。
④如果一个人能够适时地打开内心,那么他就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自由出入,因为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也就打开了通往他人乃至这个世界的内心的通道。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读者》2012原创版,作者祝红蕾)原文有删改)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概括第①和第③段的事例,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请给第③段划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这个句子的理解
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强大和柔软、细腻和粗犷,已经不需要修一座“钢铁长城”为自己的内心做个“防火墙”。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 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这句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感恩:生命中的心灵之花
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一句并不深奥的话,可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能有多少呢?生活中关于翻脸不认人或以怨报德的“白眼狼”的传说,每每有所耳闻,令人徒然唏嘘不已。于是,说某某人“不知好歹”、“良心被狗吃了”的斥责与评论,就在口头传播中无形地为某人画了像,其人品足以让他失去亲友的关爱与尊重,让他的事业和生活面临很多困难。
②现在谈论感恩这个话题,具有相当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不少成年人被“金钱万能”所左右,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认人,只讲索取不讲回报,淳朴之风、感恩之心日渐式微;另一方面,独生子女过分受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体贴和心疼父母,虽然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古诗,可是自我中心意识在家人的不断纵容中强化。因此,感恩教育要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决不是仅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奏效的。在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如何弘扬感恩美德,培育青少年感恩的人格并自觉形成感恩的伦理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层次内容之一。
③感恩不是浅层次的庸俗的“投桃报李”,更不是表面的甜言蜜语。它是人类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心灵之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是人性中真善美的乐章,将爱心传递,使人的理智与情感本身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它是为人父母者的幸福与欣慰,是为人子女者的本分与情操,是人与人之间的虔诚。假如没有感恩,人类的繁衍与生存就成为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复制,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简单怪圈。这样,就诞生不了朱自清的美文《背影》,就品味不了朱德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也欣赏不了童话般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④由此看来,感恩实在是不用勉强的,它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的境界与素质。
⑤父母养育子女,并非“施恩图报”,父爱母爱如山高比海深。那么,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孝敬在言行上,也在心灵深处。有智者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首先就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那就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扛重任。诚哉斯言!
⑥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将使我们的心灵永远温暖如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何理解“感恩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本文,相信你对感恩有了更深的了解,请说说你在生活中感恩的一件事或准备感恩的一件事。
冰川正在消失
⑴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也是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最大的蓄水池。它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后又在重力这一主要因素的推动下形成。
⑵全球70%的淡水被储存在冰川中。除了大洋洲以外,其他六大洲都有冰川。其中淡水资源最富余的是南极洲、格陵兰岛和喜马拉雅山等山脉。
⑶自1850年小冰期结束以来,全球冰川开始发生退缩,这种退缩属于正常气候变化现象。然而,近几十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冰川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2010年,世界冰川监测机构关于冰川融化的最新评估显示,冰川年消融速度是2000年以来的两倍。
⑷这一时段也正好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为温暖的10年。科学家们认为,造成冰川融化的罪魁祸首正是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大量的碳排放破坏了生态平衡。冬季过于干燥,夏天过于炎热,都在加速着冰川融化。
⑸冰川的加速融化与消退对环境和人类福祉有着极大的影响,全球冰川消融将带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升等系列灾害。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便是北极圈里的格陵兰岛。
⑹据测算,这个全世界最大岛屿上的冰盖,每年约有220立方公里的冰融入海洋。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海平面每上升1米,全球就将有1.45亿人的家园被海水吞没。
⑺世界自然基金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北极冰川到2070年几乎会完全融化。而如果地球上所有山岳冰川全都解体流入海洋的话,将导致海平面升高50~70米。
⑻那如果冰川最终消失了,我们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
⑼有人展望了冰川消失后的世界图景——我们再也不用到世界各地旅行了:
⑽ “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将失去阿尔卑斯山,世界杯滑雪赛将成为滑水比赛,当地旅游业每年数百万美元的创收以畸形的方式保持。
⑾格陵兰岛西部的猎人们在放弃传统的狗拉雪橇之后,不得不继续放弃使用摩托艇,转而使用船来运输。一些依靠放牧驯鹿为生的当地居民失业了,因为驯鹿再无苔藓可吃,数量大减。
⑿泰坦尼克号们再也撞不到冰山了,被海难吞噬的1503条生命将得以保全。巨轮将愉快地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然后停靠在自由女神塑像的右手肘关节。
⒀海拔从几米到几十米之内的东京、神户、横滨、大阪、名古屋、福冈,都会变成水下乐园。其中最著名的游乐项目,将是“水漫富士山”。
⒁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喜马拉雅山区冰川蒸发,印度的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变成夏季干涸的季节性河流。印度的主要粮仓得不到灌溉,近5亿印度人食不果腹。
⒂继图瓦卢和马尔代夫之后,更多以海洋风情为特色的国家将不得不放弃家园,“搬迁”到高原地区。
⒃中国14座沿海开放城市将全部沦陷,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杭州、厦门、广州、香港、澳门和深圳等城市将变成上半身是城、下半身是海的大陆架。”
⒄这就是我们一手制造的未来。每一次飞行,每一个汉堡,每一个碳能加工厂。结果在这里,就是这样。本文告诉我们人类正在面临着怎样的灾难?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第⑽-第⒃自然段中运用得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率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一句中“有记录以来”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针对文中提到的这种将会来临的危险,你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来防止或者延缓这种悲剧的发生呢?请至少写出两点。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①雨天,是城市的忌日。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校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学生对勤杂工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一群猴子在乱窜……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这一份温情,这一片爱心。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第⑤ 段“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一句中划线的“这秘密”指什么?( 2分)
第⑦ 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分)
第⑤ 段画线的“悠长的铃声”中,删去“悠长的”好不好?为什么?( 3 分)
文章以误会老师傅姓氏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处伏笔。请找出两例。(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