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 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 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 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 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 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 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 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 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 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 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襄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刻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 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 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 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 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w
D 子乃与见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安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子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3分,翻译8分)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屯:驻扎 |
B.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预料,准备 |
C.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奄:奄奄一息 |
D.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破:打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靖纵兵击破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D.至江陵,屯营于城下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C.李靖通过侦察知道可汗军营受惊扰的情况后,暗中派间谍使离间计,终使可汗亲信主动投降。 |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②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n埋。
(节选自《列女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
B.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
C.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 B.①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②乃使从者衣褐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①乃以卿礼葬之 | D.①尚谁为乎 |
②斧斤以时人山林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3分)
吾不知公子之处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共18分)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右拾遗。房琯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栗,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自京师宵遁 宵:夜里 |
B.拜右拾遗 拜:授予官职 |
C.严武过之 过:拜访 |
D.啖牛肉白酒 啖: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谒肃宗于彭原 //皆以美于徐公 |
B.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
C.严挺之乃有此儿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D.自棹舟迎甫而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虽生于官宦世家,但他仕途不顺,后来因为献赋才侥幸被皇上赏识。 |
B.杜甫因为房琯兵败一事而遭受牵连,被贬到华州做了司功参军。 |
C.杜甫与严武交情甚厚,在言行上常常对严武不讲礼节,十分傲慢。 |
D.晚年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文中对杜甫死的说法值得参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2)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3)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减)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而读之发:启封,打开 |
B.及少定而视焉少:稍微 |
C.然而惠然见临见:看见 |
D.难工而可喜工:精巧 |
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10分)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3分)
(2)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3)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选自《孝经·圣治章第九》)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文中周公名 ▲ 。周文王被拘,因而写出了《 ▲ 》。
文中认为做到守孝道,最重要的做法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