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籍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幕仿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及东海王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 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总角尝造山涛造:拜访 |
B.遂阳狂自免阳:假装 |
C.衍自说少不豫事豫:参与 |
D.当可活不活:救活 |
下列各组内容,全都表现王衍“误天下苍生”的一组是( )
①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
②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
③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幕仿效
④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⑤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⑥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
⑦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
A.①④⑥⑦ | B.③④⑤⑥ |
C.③④⑥⑦ | D.②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衍有高才又美貌,而且聪明颖悟如同神仙,他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 |
B.王衍善于玄谈,又身居高位,加之他声望很高,所以后进者都学习他,以致整个社会形成了一股骄矜浮华的风气。 |
C.石勒都认为王衍才华出众,但不能为自己所用,力主杀之。 |
D.王衍死前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后悔,认为如果抛弃空谈努力匡正天下,就不会落到被杀的结局。 |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申陈事状,辞甚清辩。
②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③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三年,泉州留从效卒。景之称臣于周也,从效亦奉表贡献于京师,世宗以景故,不纳。从效闻景迁洪州,惧以为袭己,遣其子绍基纳贡于金陵,而从效病卒,泉人因并送其族于金陵,推立副使张汉思。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封长子仲遇清源公,次子仲仪宣城公。
五年,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其后事具国史。(节选自《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作者欧阳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善属文,工书画工:擅长 | B.世宗以景故,不纳纳:接受 |
C.八年十![]() |
D.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赦:赦免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煜勤于政务的一组是()
①汉思老不任事,州人陈洪进逐之,自称留后,煜即以洪进为节度使。
②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③分夕于光政殿宿直,煜引与谈论。
④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
⑤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
⑥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为人仁而且孝,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他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人。因为他的五个哥哥都早死,李煜幸运地被封为吴王。 |
B.李煜向周朝称臣的时候,留从效也奏表章贡品献到京师,宋世宗不接受。留从效怕李景来袭击,于是派他儿子留绍基到金陵去纳贡,而留从效已病死,泉州人将他的族人一并送到金陵,另推立副使张汉思。 |
C.在乾德二年时,开始使用铁钱,民间多私藏旧钱,旧钱更加少了,商人很多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李煜因此下令以一枚铜钱当十枚铁钱用,客观上有利于商业流通。 |
D.李煜曾因韩熙载尽忠,能率直说真话,想起用为宰相,而韩照载后房有侍妾数十人,李煜因此觉得难以为相,于是降而授予韩熙载右庶于之职,分司南都。后韩熙载将众妓女尽行斥逐,李煜很高兴,恢复他的职位。但韩熙载反复无常,李煜最终没让韩熙载为宰相。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中书侍郎冯延鲁修贡于朝廷,令诸司四品已下无职事者,日二员待制于内殿。
译文: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史记》一二○卷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 |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行:辈,辈份 |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郑庄清廉节俭的一组是()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
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C.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阅读材料:
(1)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B:必修一 二: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周节妇传
宋濂
周节妇,姓赵氏,名淑。父孟德,有文学,生二女。节妇长且贤。尤爱之,授《论语》、《孝经》、《列女传》,皆能通其义。年十八,求宜婿者,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始归而
姑卒,既而,舅及兄公、姒氏亦相继死。兄公子宗显尚幼,节妇相夫饬丧,治葬咸尽礼,育宗显如子。归十一年,生三男:宗善、宗祚、宗政。宗政始生时,天下大乱,夫婴疾甚,恐不起,顾节妇曰:“今兵革四兴,嗣子单弱如此,我死尔能自保乎?”节妇啮指流血,泣曰:“天在斯,吾有不能保孤儿者,天实诛之!”夫卒,节妇年二十九,号泣,泣间,含食哺诸儿,不暂出户限。
明年,国朝与伪吴分邑拒战,两兵交焚掠,家资无纤毫存,节妇抱儿及宗显从一媵出,走匿。惟持田籍以行深山穷谷间,饥饿颠踣,削木肤、采藜藿以食。或劝之曰:“呱呱者何足恃,奚为自苦也?”节妇怒,不与言,剪鬓发示之,厉色峻辞,使人莫敢近。
兵完而归,富民侵主其田殆尽,节妇持田籍与辩,卒赖以完。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节妇力辞不愿,乃复其家。节妇感泣,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市诗书,教诸子,夜焚松脂于室,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或怠睡首俯,辄笞咄不少恕。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节妇以兄公早殁,惟宗显存,为之婚娶,先于己子,羞服与诸子同,人不知辨。诸子逊悌,皆有士行。宗祚入为太学生,以文行称,人咸谓节妇善教所致云。(选自《宋濂散文选》,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同邑周本恭,归焉归:女子出嫁。 |
B.节妇相夫饬丧相:辅助。 |
C.市诗书,教诸子市:街市。 |
D.或怠睡首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节妇善待兄公之子和困苦不改其节的一组是(3分)
A.①育宗显如子②不暂出户限 |
B.①含食哺诸儿②坐诸子两旁而口授之 |
C.①为之婚娶,先于己子②剪鬓发示之 |
D.①及长,遣从名师游②日治麻缕为布帛,以继乏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节妇符合礼法的品行是从公婆和丈夫的哥哥嫂子去世后,在办理丧事及养育宗显等事情中逐步显现出来的。 |
B.周节妇的丈夫在病重时担心孩子孤弱,生活难以维持,恐怕妻子改嫁,而节妇咬指出血,发誓一定要保全孩子。 |
C.战乱中,节妇和孩子们到处逃走躲避,尽管忍饥挨饿,吃树皮野菜,也带着自家田地簿册,足见节妇虑事周全。 |
D.在对待个人声誉上,节妇对知州的好意极力推辞;在教诲孩子读书上,是稍有懈怠就打板子呵斥,毫不宽恕。 |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州田若赋高其行,欲上其事于朝。
译文:
(2)及长,遣从名师游,所友善士相过则喜,为之置酒;否则,愤叹竟日。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 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庭宇漫不扫除漫:完全 |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顾:考虑 |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致:达到 | D.良以孝肃为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而慨叹者久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公殁且六百年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 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 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 |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 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 |
让人们好好学习他。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 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 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 |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
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