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⑤ |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 ② ③ | B.② ④ ⑤ | C.① ② ④ | D.① ② ⑤ |
对这两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 |
B.这两段文字也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①,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②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③,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④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靡曼:美色。②来:招徕,凝聚。③袭:袭为双重衣。④禽:同“擒”。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三年苦心劳力()②身亲耕而食()
③流之江,与民同之()④必身自食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
C.太祖常劝以读书(《赵普》) |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越 王 苦 会 稽 之 耻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结合选文分析越王“禽夫差,戮吴相”主要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 |
C.处处志之(志:记住) | D.寻病终(寻:不久) |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 |
B.武陵人捕鱼为业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真无马邪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A.便要还家。 | B.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D.苛政猛于虎。 |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
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词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
B.“城阙”这里指京城,当时的京城是长安。 |
C.“君”在诗中指杜少府;“离别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指离开家乡出外做官。 |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请谈谈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别离情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下列语句中的“为”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为”意思相同的是()
A.或异二者之为 | B.若为佣耕 |
C.全石以为底 | D.以为军咨祭酒 |
填空
(1)《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一句中的“数”是“几个”的意思,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数”的意思是: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纸帖之”中“以”的意思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下面的文字概括了活板排版的几个步骤,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几个步骤补全。
第一步先设置铁板,第二步①,第三步把铁范放在铁板上,第四步②,第五步③,第六步按平板面。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共2分)
(1)唐人尚未盛为之盛:(2)则以纸帖之为: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下面是有关“活板”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空用原文回答,②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活板简介 毕昇发明的活板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其方法是“_①_”,火烧而成。从“每一字为一印”、“每一字有数印”,可见其_②_“活”;从用铁范置铁板上并密布字印,可见其排版“活”;从“_③_”,可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因此,活板的出现使印刷过程变得_④_。 |
(14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走:
(2)媵人持汤沃灌汤:
(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4)右备容臭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宋濂在求学时。作为现代中学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