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小题。(12分)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B.若/夫/淫雨霏霏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D.然/则/何时而/乐耶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B.南极潇湘/初极狭 |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 B.可以一战 |
C.全石以为底 |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
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选自《小石潭记》)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①梁欐②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选自《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睥睨:城上的矮墙。②梁欐:栋梁。③箭:小竹子。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日光下澈()②影布石上()
③窥之正黑()④良久乃已()
(2)下列与“投以小石”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愈以为诚有 | B.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C.卷石底以出 | D.何不试之以足? |
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乙两段文字写“水”各具特色,它们分别是怎样描写“水”的?试简要分析。
王冕僧寺夜读 《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以头抢地耳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
D.徒以有先生也 |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文言文《李生论善学》,完成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②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③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⑤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⑥炯戒⑦。”
【注】:①或:有人。②悉:全,都。③还:通“旋”,掉转身。④盍:何。⑤迨:等到。
⑥昭:展示。⑦炯戒:明显的警戒。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或谓君不善学 ②王生不说
③王生益愠④余不敏
⑵与所给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友李生问之
A.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
C.方为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 D.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君但识之而不思之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可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这对我们又有
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 以其境过清()② 不可名状()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甲文:
乙文: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