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四大被外电评论为“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作出了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决策 |
B.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
C.决定以上海浦东为新的对外开放区 |
D.调整了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
《人类与大地母亲》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看看部分目录:
第10章:世界的地平线(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11章:旧大陆文明中心(约公元前2140—前1730年)
第12章:马的驯化与欧亚草原游牧生活的创造
第13章: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约公元前1730—前1250年)
第14章: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A.断代史 整体史观 | B.编年史 文明史观 |
C.编年史 社会史观 | D.国别史 生态史观 |
在英国,自耕农即独立小农直到1750年才消亡。在法国,直到19世纪后半期,小农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在美国,独立的自由小农创造了“美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这些史实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 B.小农经济助推现代化发展 |
C.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 | D.各国小农经济本质上不同 |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邓小平这段讲话的政治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
C.增强综合国力 |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
C.推翻封建帝制,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
D.维新变法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