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
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这主要说明( )
A.三代的用人制度和分封制同源 |
B.秦汉时期用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
C.九品中正制品评的标准由门第决定 |
D.科举制促进了用人制度的公平公正 |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
B.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D.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 B.“天下一家”“大一统” |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