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
假设英国议会因为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不当而对政府提出了不信任案,内阁的选择是( )
A.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
B.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 |
C.要么宣布解散议会,要么宣布解除首相的职务 |
D.要么下台,要么宣布由国王裁决 |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光荣革命的胜利 | B.《权利法案》的颁布 |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D.进行议会改革 |
近代西方人怀念古希腊、罗马,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根,主要是因为古希腊、罗马 ( )
A.具有悠久的历史 |
B.成为古代实践民主、法治的摇篮 |
C.扩张为地跨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
D.出现了梭伦、查士丁尼等一批杰出政治家 |
《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好处,但仍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有了成文法,就应该按律量刑 | B.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 |
C.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 D.是维护贵族利益 |
某中学进行“3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有误的是()
A.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人身伤害 |
B.场景二: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 案由,追讨欠款 |
C.场景三: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
D.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