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笔记片断,该片断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
|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
| C.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
| 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
“(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
| 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 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
| 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
【改编】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以下对题干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 A.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 B.事实上指出了提高农业生产产量的相关方法 |
| C.可以看出此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
| D.在某种程度上可看出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
明置提刑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据此可知,提刑按察使司的设置()
| A.实现了司法独立 | B.有利于整顿吏治 |
| C.加强了地方权力 | D.实现了权力制衡 |
【原创】合理、正确的经济政策往往推动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谈到具体经济政策,即便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又会呈现出“截然不同”。但,正是这种“截然不同”,也正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的最高智慧,值得肯定和推崇。根据上述观点,以下对几乎同一时期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二者均极大地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值得肯定和推崇 |
| B.二者均是对本国经济建设道路实事求是的符合国情的成功探索 |
| C.策略相反,前者是市场下的“计划”,后者是计划下的“市场” |
| D.二者的具体策略呈现出明显不同,但总体上都推动生产力发展 |
依据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宰相()
| A.任期由皇帝决定,并对皇帝负责 |
| B.由皇帝提名,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
| C.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立法大权 |
| D.由帝国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