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下列对近现代重庆地方历史史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重庆史事
史事解读

1897年,重庆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渝报》诞生,宣传兴民权、改科举,鼓吹救亡图强。
《渝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夺取廷在渝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
重庆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离清政府。

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属于“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
唐代农村中普遍使用曲辕犁
B
古希腊考古发现有一些笔迹相同的陶片上刻有同一个人的名字
“陶片放逐法”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C
1904年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有:经学科、政法科、工科等,各专业预科阶段均开设经学大义、中国文学等课程
专业设置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下列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天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