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杀其郡冠盖贼:残忍
C.不战而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使改变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
原杰,字子英,阳城人。正统十年进士。巡按江西,捕诛剧盗,奸宄敛迹。复按顺天诸府。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开中盐引入米振饥。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成化二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岁凶振救,民无流移。召为户部左侍郎。时黄河迁决不常,彼陷则此淤。军民就淤垦种。奸徒指为园场屯地,献王府邀赏,王府辄据有之。杰请献者谪戍,并罪受献者。从之。江西盗起,以杰尝再莅其地得民,诏往治。捕戮六百余人,余悉解散。
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十二年,遂命杰出抚。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欣然愿附籍。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悦。因相地势,以襄阳所辖郧县,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中,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且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而析竹山置竹溪,析郧置郧西,析汉中之洵阳置白河,与竹山、上津、房咸隶新府。又于西安增山阳,南阳增南召、桐柏,汝州增伊阳,各隶其旧府。制既定,荐知邓州吴远为郧阳知府,诸县皆择邻境良吏为之。流人得所,四境乂安。将还,以地界湖广、河南、陕西,事无统纪,因荐御史吴道宏自代。诏即擢道宏大理少卿,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之有抚治,自此始也。杰以功进右都御史。
杰数扬历于外,既居内台,不欲出。荆、襄之命,非其意也。事竣,急请还朝。会南京兵部缺尚书,以杰任之。杰疏辞。不许。遂卒于南阳,年六十一。郧、襄民为立祠,诏赠太子太保。
(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B.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C.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D.疏入为部所格/景帝卒从杰议/超擢江西按察使/发宁王奠培淫乱事/革其护卫/治行闻/赐诰旌异。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杰执法严格,治理盗贼从不手软,原杰在江西有两次严格治理盗贼的经历,第一次,原杰捕获诛杀了强悍的大盗,使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行迹;第二次,原杰逮捕并诛杀六百多盗贼
B.原杰关爱百姓.敢于治理高官。当时黄河经常决堤改造,于是军民就开垦淤地,但一些奸邪的人抢夺开垦的土地献给王府,最终原杰就把献土地的人贬去戍边,绘接受圭地的入定罪。
C.原杰为官深得民心,被百姓牢记。江西有强盗出现,因原杰在这儿为官深得民心,于是他受朝廷委派第三次到江西;他在荆、襄的做法得到百姓的认可,郧、襄的百姓在他死后立祠祭祀
D.原杰做事注重实地考察.以此获得第一手材料。原杰在察看地形走势时着

列郧县位居竹、房等五倒之中,与襄阳山林阻隔,官史很少到达,一量有盗贼,官府就很难控制,于是设置了郧阳府。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扮10分》
(1)大水,牧官马者乏刍,马多毙,有司责偿,杰请免之。
(2)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学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门槛
C.介之才,不止为主簿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也易:轻视

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A.为乃而之
B.为以其之
C.以乃其为
D.以为之乃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
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始殓,颜色如生。仆祖敏、李升从死。闽中唐王立,“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
【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
(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志愔,博州聊城人。擢进士第。中宗神龙中,为左台侍御史,以蹦鸷为治,所居人吏畏詟,呼为“皂雕”。迁大理正,尝奏言:“法令者,人之堤防,不立则无所制。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遂上所著<应正论》以见志,因规帝失。又言:“刑赏二柄,惟人主操之。故日:‘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上也。’魏游肇为廷尉,帝私敕肇有所降恕,肇执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可令臣曲笔也。”’又言:“为国当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严者,非凝网重罚,在人不易犯而防难越也。”又言:“汉武帝甥昭平君杀人,以公主子,廷尉上请,帝垂涕日:‘法令者,先帝之所造也,用亲故诬先帝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卒可其奏。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日:‘王,陛下爱子,请赦之。’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景云初,以左御史中丞迁大理少卿。时诏用汉故事,设刺史监郡,于天下剧州置都督,选素威重者授之。遂拜志愔齐州都督。徙汴州,封北海县男。太极元年,兼御史中丞内供奉,实封百户。出为魏州刺史,改扬州长史。所至破碎奸猾,令行禁信,境内肃然。开元九年,帝幸东都,诏留守京师。京兆人权梁山妄称襄王子,与左右屯营官谋反,自称光帝,夜犯长乐门,入宫城,将杀志情,志愔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愔惭悸卒。
(选自《新唐书·王志愔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B.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C.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D.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我乃五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子律乎/故天子操法有不变之义/凡数千言/帝嘉之/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志愔执法刚正,众人颇有畏惧。他是进士出身,曾任职御史台,官员都怕他,给他起了外号,在下属官吏眼中,他严厉刚猛,如皂雕一般。
B.王志愔上书皇帝,论述执法原则。他提出,要想约束大众,就必须制定法律;他认为,赏罚大权,只能在君主手中;他强调从严执法。
C.王志愔借古人之例,劝诫当朝国君。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同情因宽恕自己外甥而感到无奈的汉武帝,赞美了不徇私情、拒绝杨素之请的隋文帝。
D.王志愔深受信任,出任多地长官。他平时威望甚高,无论到何地任职,都要打击奸诈分子,维护令行禁止的局面,把地方治安治理得井井有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理多不奉法,以纵罪为仁,持文为苛,臣执刑典,恐且得谤。
(2)志情逾垣走,而屯营兵悔,更斩梁山等自归,志倍惭悸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