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今,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行业创新的全新引擎。很多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应用产品不断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土壤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其中,微信以其创新的功能和超凡的用户体验走在同行业产品的前列。
作为腾讯公司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产品,微信受到了上亿人的关注。自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至今,微信用户总数已突破一亿。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腾讯将微信的产品定位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微信本身在手机上的流行和丰富的应用将使得微信成为腾讯在手机端的平台,这和QQ在PC端的作用一样。QQ满足了用户同步通信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异步通信的需求,微信则提供更大的弹性,让用户更加从容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社交关系,进行人际沟通。
现在,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不再是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而是利用碎片时间在任何地点连上互联网,保持在线,获取和发布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上升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助推了这种潮流。
最初,微信1.0只是一种更快速的语音短邮,腾讯内部管这个项目叫“微邮件”,不同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业务,用户仅需通过WiFi或者3G网络的支持,就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完成通讯。使用时,只需按住屏幕下方的对讲键,对着手机话筒讲话,讲完后松开,软件会把你说的话发送到对方的终端上。同时,微信还能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很多人把它称为手机“语音留言箱”。
微信2.0新增语音对讲功能,其中多人留言形式很吸引人,不同于语聊,大家是以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虽然增加了延时性,但却多了一番不同的风味。此时,人们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微信3.0加入了陌生人交友。两个主要功能是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是找到与你同时晃动手机的人,漂流瓶是对陌生人信息的回应,也是QQ邮箱漂流瓶功能的平移。
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微信开放平台,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功能,提供了更多附加服务。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构建起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微信每一次更新所带来的新功能总能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微信4.2就做出了两个重要的更新——视频通话和网页微信。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认为这种新的视频通信或将改变未来主流的通信方式。微信,正在快速向着创新的方向前进,我们期待腾讯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这一切,将由微信主导!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20期)
下列对于微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是在传统互联网增长速度放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后,基于移动互联网本身应用而涌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产品。
B.作为在移动互联网中出现的全新产品,微信具有创新的功能,并能让用户产生不同一般的体验,因此在同行业产品中名列前茅。
C.微信是腾讯公司的核心产品,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因此,微信多次占据社交类应用软件下载排行榜首,创下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成长的奇迹。
D.微信与QQ和微博相比,更具优越性,它能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提供更大的弹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们更习惯于利用手机连上互联网,并保持在线,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从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B.数据业务取代语音通话服务,现已成为手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微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助推了这一潮流。
C.最初的微信已经与传统的短信或彩信有所不同,不仅可以借助相关支持使用智能手机完成语音通讯,还可以给对方发送视频、图片和文字。
D.微信2.0增加了语音对讲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听一条条的留言来互相对话,从此,人们就把微信称作“手机对讲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3.0虽然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增加了摇一摇和漂流瓶这两个主要功能,但是与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是难以实现的。
B.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使微信将其他应用不断引入自己的开放平台,从而使微信具有更多的应用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C.随着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微信将成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身的通讯服务平台。
D.微信出现以来,不断地更新,目前仍在向着创新的方向快速发展,人们希望腾讯在继QQ之后的下一场互联网变革中,微信能够发挥出主导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自然与大生命
红柯
真正的自然在西部,山脉、树和草甚至人的生命在这里才显得真切而细致。西部一直是探险家和余纯顺这样的壮士涉足的领域,对内地人来讲,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跟月球没什么区别。我在新疆生活的十年里,碰到不少港澳的中学生。香港的面积不及新疆一个乡镇,香港是个大都市,大都市所需要的大生命驱使这些中学生走向大自然。19世纪末,一个12岁的瑞典孩子发誓要到中亚细亚去当探险家,在他看来探险生涯是上帝赐给他的幸福,他就是斯文·赫定。他用50年时间深入中亚腹地进行考察。在斯文·赫定身后,是北欧那个布满森林、湖泊和冰雪的童话世界,安徒生只能产生于北欧。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西游记》,《西游记》记的就是火焰山、大戈壁、大山脉、大沙漠,没有雄奇的西部做背景,孙悟空、猪八戒也只能缩在陶罐里做蛐蛐。
可以在城市的中心造一座公园,在公园里蓄一池子水,再弄一座假山,甚至可以把泰山、华山、峨眉山加工成旅游胜地。你能在那里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吗?
在西部你不可能给戈壁围上栅栏,你不可能在天山加锁链修台阶,阿勒泰市郊的桦林公园也只是在克兰河边加一道砖墙,那么湍急的一条河是戴不上笼头的,那么好的天然的白桦林还需要你动手动脚吗?
一位朋友曾与意大利留学生同游塔里木,留学生惊奇地发现,大客车上没有内地的中国人,留学生问他:“地球上这么神奇的地方,怎么没人来玩?”
不是我们不喜欢玩,不喜欢山水,是我们没有魄力走向宏大的自然。帕米尔高原、天山、阿尔泰离我们太遥远了,这些词汇产生在张骞的背影里,产生在《大唐西域》里。李白的诗篇之所以成为盛唐之音,是因为李白在中亚草原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漠孕育大想象、大激情,李白的黄河是从天上来的,而不是从山上来的。
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也是大自然的衰落过程。宋朝把自己龟缩在长城以内,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雄奇的山脉和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了,只攥着黄河、长江的尾巴。孕育生命的女性被裹成小脚。盆景、园林大盛。文人画全是纤细的瘦鹤。明 清以至近代,文人钟情的全是枯荷、死鱼、葫芦和虾。
何不把长征看作民族自然意识部分的苏醒呢?金沙江、大雪山直到长江、黄 河之源,汉唐英雄时代的气息出现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蒋介石更像一 个南宋的皇帝,郁达夫把蒋介石比作赵构,蒋居台湾,撰词50首亦有南唐李后主之风。
岳飞最感人的不是“饥餐胡虏肉”,不是“迎二帝”,而是“还我河山”。《说岳全传》中有个细节,周桐教岳飞学武的同时,带岳飞到大自然里去饱览河山的壮美。河山之美远远超过母亲刺在他身上的“精忠报国”用高尔基的话讲:大自然培养爱国主义。高尔基非常喜欢普里什文,因为普里什文的作品里有一种把“大地当作自己的肉一样的感觉”,“人是大地生出来的,可是他又用自己的劳动使大地怀孕,用自己美丽的想象美化大地”。俄罗斯文学的这种大地意识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前苏联有一本教科书《儿童认识自然》,大自然作为孩子 启蒙的第一课,飞禽走兽,森林草原,不是图片,而是到野外去采集制作标本。
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停留在公园里,停留在旅游景点上。也差不多都在东部地区,就是新疆人说的“口里”,口还没有杯子大,尽管玲珑剔透,却难以产生浩大的生命气象。
(选自《阅读与作文》2004 年第 8 期)
从全文来看,本文所说的“大自然”和“大生命”具体有怎样的特点?
根据文意,本文中的“大自然”对于生命有怎样的影响?
第七段以后,作者将“大自然意识”与“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从“西部”“真正的自然”人笔,结尾以“东部地区”“公园”“旅游景点”收笔,既首尾呼应,又深化了主题。
B.第二、三段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个问题:富有神韵的“大自然”不需人力加工
C.文中用宋朝的版图缩小到长城以内作为例子,说明中华民族的衰落是从大自然意识衰落开始的,发人深省。
D.文中将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比较,突出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前者是英雄般的豪放,后者有阶下囚般的伤感。

E.文中多次提到“西部”的高原、山脉、大漠,给人“旷远”的印象,与本 文“大自然”的“大”字和谐相扣。两个反问句有力地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 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中和开放的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 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A.海水中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B.海浪气泡的多少和大小对减弱“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B.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D.浪尖卷起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落价
冰心
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们家的老阿姨”出场时,人物语言特点是句式短,语言逻辑带着鲜明的口头表述方式;于是,一个形象生动、语言准确的农妇角色跃然纸上。
B.小方出场时,只见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这一句话,就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和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C.小真是中学教师,她把自己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还教“小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这只是为给“小方”之后的拜金做铺垫。
D.两年后,“小方”去了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我”和小真表示“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这里可以看出,“常来走走”的表示则是为引出下文。

E.小说对“我”的描写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轻描淡写,而到了文章最后一段,“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和独特起米,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小说内容,你认为小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文化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
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歧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意思是有病而
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以法律形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又称之为“汉医”“传统医学”“国医”等。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简单概括,就是“中和”。汉代说的“中医”,“中”虽然不是“中和”之意,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却深得中医理论的精髓: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中医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就是说身体没有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为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采用古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学中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人就是气聚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气散了形体就灭亡了;不光人体,天下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正是有了这个气,万物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人是由气聚合成的,气分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才能保持健康;人有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脏腑是聚藏气的地方,经脉是疏导气的管道,脏腑的健康情况又通过经脉穴位,乃至发、牙、舌、耳、唇、眉、指甲、皮肤等外表器官表现出来,五脏分别对应五官、五色。中医专家可以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出现的异常来判断疾病情况,并通过多种手段辨证施治,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它不光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株万年巨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尽管传统的中医学观念与源于欧洲现代科学的西医学并不能完全相容,但是我们应当乐观地看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两大医学必然会在实践中互相完善,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医文化》,作者:过常宝)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名思义,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这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在西方医学传到中国以前,中国虽然没有“中医”这个说法,但有其他多种称谓。
B.中国流传着许多赞誉中医的动人故事,例如“橘井泉香”歌颂西汉道士苏耽及其母亲的功德,他们在瘟疫爆发之年用井水泡橘叶救治了无数患者。
C.有些病痛,患者无需就医自会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自身调节功能,这种自身调节往往可以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有些病痛就会不药而愈。
D.我们通常说的“中医”,源于鸦片战争前后,是英国的西医给中国医学起的名称,以区别中西医学;1936年,国民党政府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命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和”二字,是对中医原理和精神的简单概括,意思是身体保持中和之气,无阳燥,不阴虚,就会百病全无;反之,阴阳失衡,就会疾病缠身。
B.为了解释生命的秘密,实现“中和”这一保持健康的最终目标,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C.人是由气聚合而成的,这是中医学中的精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共识;阴阳五行学说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八脉十三经是气的聚藏之地。
D.中医专家之所以能够通过经脉穴位、五官五色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因为经脉穴位以及发、牙、舌、皮肤等外表器官可以反映脏腑的健康情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的医学经典,后人称其医学为“岐黄之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书中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
B.中医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但并不主张有病扛着不治。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记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中医是中华文明的巨树结出的硕果,它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目标不单是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至高境界。
D.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尽管两大医学在观念认识上绝不相容,但二者必然会在实践中取长补短,互相完善,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的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嗓子也好。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酒色财赌黑,五毒俱全,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还不待我再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子诚的一句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腰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83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腰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反反复复,仅此二字而已。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2010年19期《青年文摘》,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徐阿婆“腰板挺直”这个特写?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2)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徐阿婆的“清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
徐阿婆言行举止“使我顿时又失语了”,请探究徐阿婆身上折射出的美好思想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