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回乡偶书》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贺知章于是年辞官归乡,时已86岁。《纵笔三首》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苏轼此时由惠州再贬儋州(今湖南儋县),时年62岁。
(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儿童”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⑦。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①红情、绿意: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花信: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②幽素:幽情素心。
(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诗中,作者除了表达身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还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颈联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