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应用广泛的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克隆是指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其特征主要有二:一是亲子代遗传物质理论上完全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二是经克隆可产生大量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即可形成个体群或细胞群。在现代生物学中,克隆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由于克隆技术具有以上两个特征,故它与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也使它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世界面临着曰益严峻的人口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特定的条件下,粮食的增长和资源的利用都是有极限的,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曰益尖锐的问题和矛盾提供了无限多种可能的途径和方法。克隆等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将引起工农业生产的革命,使工业和农业的区分不再明显。
首先,传统农业是一种种植业,它离不开土地和阳光,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可以在无需土壤和阳光的工厂里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产品。利用植物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几乎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进行无性繁殖,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就可以生产这些化合物。目前,通过单细胞培养生产蛋白质已获成功;利用植物生产塑料,可弥补可能出现的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短缺。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把生产塑料的基因转入拟南芥中,使其成了生物塑料工厂。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可能考虑大规模种植这种植物以节约石油。
其次,传统工业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生产所需产品,效率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制造出过去难以制造的物品,如一些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少,过去用动物垂体提炼激素,收效甚微,用分子克隆技术把生产激素的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里,再把大肠杆菌放入发酵罐中克隆增殖,然后从培养的细菌中分离出激素来。利用此方法,我国已能生产干扰素、白介素_2、乙肝疫苗、狂犬疫苗、胰岛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再次,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的新品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农作物的生态适应区域;培养动物的优良种系,如培养一些产奶量高,奶中富含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乳牛,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对克隆技术的应用,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够利用植物生产塑料,这样可以达到节约石油的目的。 |
B.将引起农业生产的变革,使传统农业生产也可以像工业生产那样,在工厂里进行。 |
C.可以无需土壤和阳光,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
D.能够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从而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隆的主要特征有二种:一是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二是经克隆可以形成大量个体群和细胞群。 |
B.因为克隆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它开始作为生物工程中的关键性技 术。 |
C.克隆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世界日益严峻的很多问题,比如:人口问题、人类的生存、健康问题、粮食问题 等。 |
D.克隆等生物技术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将会引起工农业生产革命,而农业和工业将很难再有明显区分。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培养单细胞而生产蛋白质,是克隆技术实际应用的成果之一。 |
B.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的奶牛,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
C.利用克隆技术可以使植物生产出塑料,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种植这种植物。 |
D.克隆技术是一种在人工条件下进行无性生殖方式产生后代的生物工程技术。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鸟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还有快乐吗?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试分析第①段“我爱鸟”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答: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答:本文对鸟的情感较为复杂,结合全文与于予以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关于“老钱”二三事
郭珊
1998-2002年,在北大中文系读书那四年,正好赶上钱理群先生在北大工作的最后四年。那时候,中文系师生无论长幼,都爱称他“老钱”。毕业那一年,先生也退休了。转眼已经十年。
当时,先生除了给我们中文系的徒子徒孙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向外系学生开设了鲁迅作品精读等选修课。记得有一回,讲鲁迅的散文《腊叶》,先生一句一句地读、逐字逐字地品,四五千字的小短文,讲了整整一堂课。
讲到腊叶颜色一段,“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先生一手执书,另一只手抬起来在空中比划着,好像真的捏着一片“明眸似的”叶子,对着灯光反复赏玩。
学生们私下感叹,这才叫精读啊,原来自己读书连“牛嚼牡丹”都不如。
老钱的课很自由,随时可进、可走,甚至可以当场打断授课,欢迎“抬杠”。那会儿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估计对列为“必考点”的鲁迅都无甚好感,老钱也时常畅谈中学语文教育之弊端,为鲁迅“正本清源”。有一回在课堂上,他朗声向在场学子宣布:“请你们忘记上大学之前接受过的一切语文教育!”如风过麦浪,莫不伏倒。
老钱也是个“金句王”。怎样才不算在北大白混四年?他提出三点要求:学会怎样读书;结识一位值得终生交往的挚友;谈一段无愧于心的恋爱。据说“钱三点”在网上流传甚广,这次采访时,老钱笑着澄清:你们总结得太完整了,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怎能作为硬性指标?我不过是提醒你们,机缘到来时别轻易错过罢了。
电话那头,老钱还是像记忆中那样平和、豁达。和他谈 “妥协”,他说:妥协是肯定要的啊,年轻人一点不妥协,肯定会头破血流,没有一点成就感作支撑,也很难在妥协中坚守信念。所谓“不妥协”,是指守住底线。作为一名老而弥坚的“理想主义者”,先生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年轻时做梦做得比较彻底,基础打得比较牢,所以才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接着,他又感叹一声:追求真善美,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打底子,等到大学才来弥补,为时已晚咯!
老钱今年已经73岁了。他告诉我,退休后谢绝了许多应酬和讲学邀请,每天至少伏案7、8个小时,每年至少要写50万-60万字,手头上正在写的,是一本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新书。十多年前,因为给应试教育挑刺,他惹了点麻烦,当时风传他要赴国外“休假”一阵。有一天中午,我去系里办事,经过老钱办公室时,透过虚掩的门缝,瞥见老钱端着一个大海碗在吃面,吃得满面通红、酣畅淋漓,吃完还咂咂嘴、抹抹汗,一派意犹未尽的样子,无半分落魄的影子,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我问他:在这个时代,有思想的人是不是必然是孤独的?他说:孤独是肯定的,但孤独不代表不快乐。我的原则就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越是孤独,就越是思考、越是做事,所以每一天,我都过得很踏实、很快乐。
忽然想起,有一年中文系团拜会,学生们送给老钱的礼物是一个浑圆矮壶,与老钱的面孔有些神似的意趣。老钱笑呵呵地捧着壶,和师生们合影——他一直都那么快乐。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文中为什么写到了钱理群教授精心地给学生讲解鲁迅先生的《腊叶》?
文中叙写了“老钱”的哪些事?
钱理群教授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教育着他的学生,本文作者写到了钱教授哪些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年冬天的家书
张悦然
爸爸。我说。
我其实没有什么想说的,只是很久没有喊这个称呼了。我想叫你。
爸爸我梦见荷花开了,就是我们家门口的。你带着我过马路。手和手是一起的。爸爸我们是去看荷花么?
荷花,荷花是像我的鼻血一样的红色,玷污了我的梦。爸爸我为什么总是流鼻血,你说给我的抬右手臂的办法不再奏效。我只有昂起头。荷花也开在天上。比云彩还纯洁的假象。我看着它们,爸爸我们家搬去天上了吗?
爸爸,我不是奶奶,我不能这样说可是我仍旧要这样说你,你是个能干的小孩。你看我们的家多好。它多好啊爸爸,还有你和妈妈。还有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你给的。
爸爸你有没有数过呢你究竟给过我多少件东西。从小到大有多少件呢。爸爸我想数的,我企图这样做过在我异常愤怒和你争吵的时候。我在心里数。我说都还给你还给你。我数它们。它们密密麻麻,它们糊在我的整个青春上面,像一个总是不能结尾的美妙童话。童话。哦,爸爸我喜欢你给我买的童话,虽然我要你念给我可是你没有时间。爸爸你欠我一些时间这个你知道吧。仍旧在么,它们?是在写字台下面的抽屉吧。爸爸我不能还给你了。你给的爱和东西物件我都不能还了,我享用了太多年了。你看我已经是依赖的病患了。我抱着你给的东西就会笑嘻嘻。笑嘻嘻的我也能忘记你欠我的一小段时间。
爸爸其实你欠我的是很短的时间。因为很多时间我们是一起的。比如我坐在你汽车的后面。我坐在后面看见你看着前方。我喜欢你开车爸爸,虽然我觉得那太有目的性。是不是能干的人都像你一样有目的性呢?你总是带我去我要去的地方。学校。家。运动房。就是这样。爸爸其实我想和你去远方!我想和你走走停停去远方。我想你买你喜欢的热狗分给后面的我一半。我就要一半,谢谢。你现在在抽烟,因为我睡着了你就不能抽烟了,可你不知道我喜欢烟。我也想你分我一口。我就要一口,呵呵。
爸爸,你欠我一小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悄悄去一个远方再回来。这期间我们还抽了烟吃了热狗打盹睡觉接了电话。然后我们回家。爸爸我喜欢我们的家。我们回去的时候是快乐的。你看它建在荷花池旁边,夏天天黑了荷花仍旧明亮。我看见荷花探头去泉水里洗脸。然后继续明亮。爸爸如果没有时间陪我去远方,我们坐下来看看荷花好吗。它们离我们很近,非常友好。我们就安静坐下来看荷花吧。
啦啦啦,荷花照亮我的家。
啦啦啦,荷花照亮小鱼虾。
爸爸,我忘记问了你喜欢我唱歌么。
爸爸,我现在和你相距一片陆地两块汪洋。可是我常常梦见荷花和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啊爸爸。我梦见你牵了我的手过马路。
爸爸我们是去看荷花吗?
我要把我欠你的小段时光还回来。你牵着我的手说。
注:该文出自《葵花走失在1890》,写《这年冬天的家书》时张悦然离开父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书。请分析“爸爸我梦见荷花开了,就是我们家门口的。你带着我过马路。手和手是一起的。爸爸我们是去看荷花么?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跟父亲叙述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的父亲是中国父亲的典型代表,在外打拼赚钱,负责养家糊口,在家父亲角色缺位。结合本文,谈谈你认为他们应该怎样转变自己的父亲角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表现在,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是审美的,其另一个含义便是情感——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荣格说:“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同时,审美情感已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卡西尔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说:“我们所听到的是人类情感从最低的音调到最高的音调的全音阶;它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运动和颤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又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它们而显现。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倾泻了浓烈的情感评价,但这又是借人物的行动、关系在读者阅读中透露出来。吉普赛姑娘埃斯美娜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美的化身,敲钟人加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外美内丑,主教克罗德外善内恶……这里的主观毁誉、褒贬态度并未直接陈述,但读者可以从对形象的直觉中体味出来。
问题在于,这里有没有理智的认识因素起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时肯定的,即文学也是认识的。因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诚然,这种认识往往并不直接呈现于审美形象世界中,但无可否认地却又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尽管也许难以归纳穷尽)。《巴黎圣母院》的形象世界甚至也可以被抽象化为雨果本人的如下认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而在社会主义的文学中,认识因素的作用就更为显著。由于文学是显现物质存在方式的社会性话语活动,其审美因素就总是被要求服务于更根本的实践目的——反映现实社会关系,显示或确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地位。《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白毛女》、《漳河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正是如此。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选自《文化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有删改)下列关于“审美情感”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包括好恶、喜怒、肯定否定、欢乐痛苦等的主体态度。 |
B.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它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
C.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前述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辅相成,并通过它们来显现。 |
D.《巴黎圣母院》中流露出浓烈的情感评价,它借人物的行为、关系在读者阅读中透露出来,因而不需要直接陈述。 |
E.审美情感是直接的,它通常隐伏在间接的理智认识中。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说明审美情感已经不只是单纯情感时,作者列举了卡西尔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评价。 |
B.理智的认识对情感评价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客观、理智的认识因素。 |
C.理智认识间接呈现于审美形象中,尽管也许难以归纳穷尽,但总是可以被归纳出来。 |
D.文学之所以是显现物质存在方式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是因为其审美因素总是被要求服务于更根本的实践目的。 |
为什么说“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4分)
《白毛女》讲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解放前,在华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白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终于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
结合文本,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审美情感和理性认识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炳炎:敢为天下先的中国造船泰斗
非非
张炳炎,山东省庆云县人,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母亲的严厉管教和严酷的游击生活,造就了张炳炎独立自信、坚强刚毅的性格和胆大心细、机警应变的能力,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1955年,未满21岁的张炳炎在选择赴前苏联留学专业时,在第一、二、三志愿栏里都写下“造船”两个字。1960年,张炳炎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经过五年深造完成学业回国,投身于造船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船“神话”。
1969年任“向阳红5号”船总设计师,成功地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压载和抗台风等重大技术难题,并执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洋调查,经受了强台风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1971—1979年设计13000吨级的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并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设计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船的快速性、耐波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指标超过美国同型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舰船设计人员,张炳炎经常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在我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期间,为了适应改造南极考察船的需要,他们一行4人的船舶专家小组,乘坐“极地”号考察船亲赴南极考察。他顶着狂风恶浪、克服晕船、呕吐,坚持在全航程、特别是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开展了船舶各项科学调研工作,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研究。当船驶进浮冰区后,他顶着南极刺骨的寒流,多次往返于船头与船尾之间,仔细观察浮冰对船的撞击情况。他为了更多获取撞击的相关材料,冒着生命危险把身体倾向船舷,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回国后,他结合考察提出了我国研制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填补了我国研究设计破冰船的空白。
返航时,他完全可以直接乘飞机回国,但他坚持乘船返程,因为他还要在船上观测整个南极大洋的洋流走向。同志们劝他说,飞机比船安全快速,他却说:“如果出现危险,遇险牺牲了,也是为了科学而献身,是值得的。”
张炳炎在50多年舰船研究、开发、设计生涯中,一直敢走自己路,敢为天下先,敢承担风险,开拓出一条船舶科技创新的路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张炳炎创造性解决了远洋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高端难题。2003年 “海洋六号”的设计中,继续采用了“中国海监83”号船的设计理念,虽然“中国海监83”号船和“海洋六号”船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在有些方面又有设计创新,使船的经济性和功效性更加提高。 “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第一次去南极,由于船大,而需要装运的东西少,船长提出装2000吨石子压载。张炳炎认为,这个方法虽然解决了船的稳性问题,但存在诸多不利,并提出了调整装载状况原有物质进行压载的方案,这样做不但风险大,而且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了他身上。他却说:“正因为如此,也促使我特别下功夫钻研相关问题,风险产生压力,促人奋进。”
“年轻人有真才实学,我们国家才有发展的后劲。”张炳炎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认为年轻人一定要有敢走自己的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周密细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还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创新有所作为。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不仅教育他的学生设计船舶的知识,还注重对他们品德的教育。
他敢吐心里话,情系青少年,寄希望于未来。他说,我们每个人要有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危害别人。青少年应增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其中,首要的是要尊敬孝敬父母,珍惜亲情。2010年3月,他回到故里山东省庆云县,见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由衷高兴。为了促进家乡的教育事业,他捐资10万元用于常家镇明德小学建设,并决定再出资20万元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以提高德育在学生评价中的主导地位,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4月15日,张炳炎在上海举行了捐赠仪式。该基金将广泛吸收国内外热心教育事业的机构、企业和具有合法收入的个人的捐赠基金。基金只用于德育教育,通过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奖,将每年基金盈利发放给获奖者。在捐赠仪式上,他说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德才,应该从娃娃开始狠抓思想品德教育。”
张炳炎院士虽现已年逾古稀,但仍勤奋工作在第一线,潜心研究新船型开发和培养研究生,继续为祖国的造船和海洋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着!下列不属于张炳炎被称为“中国造船泰斗”的依据的两项是( )(5分)
A.任“向阳红5号”船总设计师,成功协调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难题,并执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洋调查。 |
B.张炳炎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鼓励年经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要敢于承担风险,要有周密、细致的工作作风。 |
C.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填补了我国研究设计破冰船的空白。 |
D.他注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教育,他认为人才更重要的德才,所以捐资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 |
E、张炳炎在50多年舰船设计生涯中,一直敢走自己路,敢为天下先,敢承担风险,开拓出一条船舶科技创新的路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4分)
有人认为,是“敢为天下先”成就了张炳炎,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敢为天下先”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