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推崇节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民间发起的“光盘”行动(即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莱打包带走), 使倡导节约、抵制浪费的风气日益浓厚,也彩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材料二 目前,越来越多的网民不但将自己吃剩的“光盘”拍照上传网上、更有网民开始“随手拍”他人的浪费行为,但有人认为,随手拍下他人的消费情况,也会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络民意调查显示,对于近期越来越流行的“光盘”行动,大部分网民表示认可,愿意借鉴并从自身做起,也有网民认为养成节俭的消费意识不是靠一次集中行动就能解决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崇俭抑奢之风对于我们民族和社会的价值是永恒的。(12 分)
(2)哲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请运用矛盾观对材料二中网民的言行进行简要评析。 (5 分)
(3)假如你参加了“光盘”行动,请运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应该怎样做到节俭? (9 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素有“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起源于夏商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定期举行的庙会活动。经过漫长的演进,其到宋代才真正成为成熟的民间歌舞艺术。1951年新中国治淮期间,著名艺人冯国佩用花鼓灯向治淮模范表示祝贺,其精彩表演让中央歌舞团的舞蹈专家惊叹不已。此后,花鼓灯走进中南海,走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到21世纪初,花鼓灯的民间传承几近消亡。为了重振花鼓灯艺术,近年来,安徽蚌埠冯嘴子村投资建成原生态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大力发展花鼓灯文化生态旅游,举办花鼓灯歌舞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交流切磋,终使花鼓灯又“花”开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简要概述社会实践在花鼓灯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温家宝总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1)我国道德文化建设“短腿”的现象说明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分析说明加强道德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逐步变为现实?

材料一: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一段话很著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可见,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
(1)结合材料,联系《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材料二有关我国分配情况的一组数据: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从1992年的68.3%下降至2007年的57.5%
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1997年的53.4%下降到2007年的39.73%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
东西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浙黔为例)
2009年浙江为24611元、贵州为12862元
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人均纯收入
2009年浙江为10007元、贵州为3000余元


注:从不同收入群体看,我国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地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