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为绿色植物紧密联系的两个生理过程(甲和乙);图2为该植物在盛夏一昼夜中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情况,其中S1、S2、S3分别表示曲线与时间轴围城的面积;图3表示该植物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环境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过程甲表示 。过程乙的完成,需首先经过 过程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再经过 过程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图2中曲线ab段上升的原因是 , e点进行的生理过程可用图1中的 (甲/乙)过程表示,e点凹陷的原因是图1中的 (用数字标号表示)过程减弱。
3.如图2所示,已知该植物能正常生长,则一昼夜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总量为 (用S1、S2、S3的数学关系来表示),该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刻是曲线上 点对应的时间。
4.图3中45摄氏度时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细胞结构是 。
5.图3中,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速率最大值(用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合成量表示) (单位),当温度达到 摄氏度时,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动降为0.
6.如果该植物每周合成的葡萄糖总量为1.35mol,消耗0.35mol葡萄糖。则不考虑无氧呼吸的情况下,该植物每周净释放氧气 克。
如图是缩手反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表示的结构是 ,B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为零电位,则细胞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______电位。
(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______________中。
(3)图2是图1中B的一段,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________次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的偏转。
(4)如果某神经元的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下图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时,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在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是否混合后使用,结果是否一样?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合使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按下列表格中的思路设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2、3号试管中空格处应加入的物质是
A: B: C: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路 。
(3)1号和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是 。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
②当出现了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
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问题:
(1)图中X是,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Z是。Z与Y在组成单位上的区别是和。
(3)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填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Ⅱ和Ⅳ两者都有多样性,两者多样性的关系是前者后者。
(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6)如果有M个P形成3条链的Ⅳ,Ⅳ的分子量至少减少了 .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据图回答:
(1) A和C的相同点:①从方向上,都是从____________一侧到____________一侧。
②从动力上,均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
(2)B和C的相同点表现在,与C相比,B独特的特点是:
①;②。
(3)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
(4)组成生物膜的主要是成分,膜上的 与细胞的识别
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其功能特性是 .
下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显微结构模式图。
(1)若某细胞含有AB两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细胞;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 ]。
(3)有双层膜的结构但又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和[ ]。
(4)[ ]________________是实现核质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5)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 ]。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
(7)如果该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则与其分泌物的加工、运输和分泌关系密切的膜性细胞器有(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