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司马芝》卷十三)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
C.即以节代同行以:让 |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译文: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 B.唯大王命之唯:只。 |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度:常态。 |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次:次序,先后次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文: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薄,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求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怒,谋中以危法中:内心 |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3分)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微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超迁兵部右侍邓,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河南近河处,时看冲决。谦令厚筑堤障,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正统丰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鄙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景帝立。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是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以极刑。未一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访父老延:邀请。 |
B.按山西者不及至按:考察。 |
C.王惊谢至再谢:推辞。 |
D.也先见中国无衅衅:灾祸。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可大任”的一组是()
①诏遗御史捕之②察时事所宜兴革
③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④率师列阵九门外
⑤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⑥卒奉上皇以归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为官有办法有魄力。担任河南、山西巡抚期间,在靠近黄河的地方,令百姓筑堤植树,还奏请皇帝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大同。 |
B.正统十四年土木之陷后,于谦坚决反对迁都。他部署军队,保卫京师保卫皇帝,在北京城外击退也先的进攻。 |
C.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也先请求送还上皇,景帝不欢迎上皇归来,于谦做了很大的努力,才将被俘的上皇迎回。 |
D.上皇在石亨、有贞、吉祥支持下夺回帝位,立即逮捕于谦等人,于谦被处死。奸人先后受到惩处,于谦的冤案大白于天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谦请王搬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2)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极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①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
B.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望:怨恨 |
D.擅举人自代擅:擅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请以每岁三月比去,以手阖门 |
C.而谦每议事京师夜缒而出 |
D.一动则大事去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②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得幸,因进至二千石,后以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乃天下屯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重然诺所与交通者无非豪桀大猾其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宗族宾客广占陂池田园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稀。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徙:降职 |
B.不欲加礼,必陵之陵:通“凌”,侵侮 |
C.士亦以此多之多:称赞 |
D.颍水浊,灌氏族族:被灭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颍阴侯灌何为将军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走入汉壁,其奴皆亡使六国各爱其人 |
D.灌夫以此名闻天下娘以指扣门扉曰 |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灌夫“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①不好面谀②其奴皆亡,独与一骑归③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④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⑤稠人广众,荐宠下辈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报父仇,灌夫披甲戴胄,拿着长戟,招募军中与他友好又愿意随他同去的壮士数十人出战。等到走出军营的大门,就没有人敢前进了。 |
B.灌夫与吴军的战斗非常惨烈,随他同去的奴仆全部战死,灌夫自己身上就有十余处重伤,幸亏当时有极为贵重的好药,才保住了灌夫的性命。 |
C.灌夫有次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一起饮酒,灌夫喝醉后出手打了窦甫,结果被窦太后免了官,让灌夫闲居在长安家中。 |
D.司马迁对灌夫的战功和他那种鲠直倔强的性格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其放纵宗族宾客横行于颍川的行为也进行了批判。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 不 喜 文 学 好 任 侠 重 然 诺 所 与 交 通 者 无 非 豪 桀 大 猾 其 家 累 数 千 万 食 客 日 数 十 百 人 宗 族 宾 客 广 占 陂 池 田 园 横 于 颍 川。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②诸士在己之左,尤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