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司马芝》卷十三)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
B.而宾客每不与役与:参加 |
C.即以节代同行以:让 |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 B.④⑤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
译文:
(2)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小题。(19分)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
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
B.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
C.特不自知耳。特:只是 |
D.时时自惕惕:勉励 |
下列各组中,全属于曾国藩要“修身自惕”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
②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③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④吾家方丰盈之际
⑤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③④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于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能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要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3)“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
属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见嫉见:表现 |
B.上下其议下:交付,下达 |
C.独坐浩源坐:犯罪 |
D.具疏稿乎具:完备,详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后以忧归 |
B.随往者皆尽秋曹无敢任其事者 |
C.长明劳而遣之和易而当于情 |
D.为定奏词为诗文用思周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
C.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 成名就。 |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
(3)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yín] 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 |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 |
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之初至京也 |
B.汗浸千言,俄顷而就而先生未尝倦也 |
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 |
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万贞文为人“和平大雅”的一组是()
①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
②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
③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④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闇淡
⑤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⑥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3分)
②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3分)
③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①。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②,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后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选自《晋书·周处传》,有删改)
[注] ①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著名学者,吴国大将军陆逊之孙。②入洛:进入西晋首都洛阳,指归顺晋朝。⑤新平:雍州新平郡(今陕西彬县)。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膂力绝人绝:超过 |
B.州曲患之患:忧患 |
C.具以情告具:全部 |
D.而郡既经丧乱既:……以后 |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处乃入山射杀猛兽乃入吴寻二陆 |
B.处果杀蛟而反欲自修而年已蹉跎 |
C.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先之楚 |
D.后以母老罢归处敦以教义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周处办事果断、自有主见的一组是 ( )
①若此为患,吾能除之②乃入吴寻二陆
③抚和戎狄,叛羌归附④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⑤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⑥乃先之楚
A.①④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处年少时不拘小节,放纵自己肆意妄为,是地方上的捣乱分子。乡中百姓把他 和山中猛虎、长桥下蛟龙一起看作是当地的三大祸害。 |
B.周处找到陆云,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他。陆云用“古人看重及时改过自新的行为” 这一道理来鼓励他要立志。周处听后变得勤奋好学和守信自律。 |
C.周处担任新平太守的时候,郡中有拖了三十年还没有判决的案件,周处详细了解 其中的是非曲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都判决完了。 |
D.周处到楚郡后推行教化,又把无主的尸体以及遗弃在野外的白骨加以埋葬,受到 |
老百姓的赞扬。断句及翻译。
(1)请用“/ ”为下列文段断句。
云 曰 古 人 贵 朝 闻 夕 改 君 前 途 尚 可 且 患 志 之 不 立 何 忧 名
之 不 彰 处 遂 励 志 好 学 言 必 忠 信 克 己
(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
②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滋,字德深,陈郡汝南人也。弱岁强学,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每读书,玄解旨奥,结甚重之。无何,黜陟使赵赞以处士荐,授试校书郎。何士干镇武昌,辟为从事,累官詹事府司直。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竞出之。御史中丞韦绦闻之,荐为侍御史,转工部员外郎。
贞元十九年,韦皋始通西南蛮夷,酋长异牟寻贡琛请使,朝廷方命抚谕,选郎吏可行者,
皆以西南遐远惮之。滋独不辞,德宗甚嘉之,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入南诏使。未行,迁祠部郎中,使如故。来年夏,使还,擢为谏议大夫。俄拜尚书右丞,知吏部选事。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镇国军使。以宽易清简为政。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专以慈惠为本,人甚爱之。然百姓有过犯者,皆纵而不理。擒盗辄舍,或以物偿之。征拜金吾卫大将军,耆耋鳏寡遮道不得进。杨于陵代其任,宣言谓百姓曰:“于陵不敢易袁公之政。”然后罗拜而诀。
上始监国,与杜黄裳俱为相,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会韦皋殁,刘辟拥兵擅命,滋持节安抚。行及中路,拜检校吏部尚书、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百姓立生祠祷之。征拜户部尚书,连为荆襄二帅,改彰义军节度、随唐邓申光等州观察使。逆贼吴元济与官军对垒者数年,滋竞以淹留无功,贬抚州刺史。未几,迁湖南观察使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
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尝读刘晖《悲甘陵赋》,叹其褒善惩恶虽失《春秋》之旨,然其文不可废,因著《甘陵赋后序》。(摘自《后唐书·良吏下》)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重:慎重 |
B.转工部员外郎转:转任 |
C.擢为谏议大夫擢:提拔 |
D.然其文不可废废:废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B.然后罗拜而诀学而不思则罔 |
C.竟以淹留无功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D.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少年时善于治学,每每读书,都能够深刻地解说精微的旨意,他的表兄元结很 看重他. |
B.朝廷里很多官员认为西南边陲太遥远而害怕去,袁滋为了获取德宗的赞许,表示愿意出使。 |
C.刘辟聚集军队擅发号令不受朝廷节制,袁滋不顾危险前往安抚,百姓们都立生祠为他祈祷。 |
D.刘晖的《悲甘陵赋》虽失《春秋》的旨意,但袁滋感叹其扬善惩恶而写了《甘陵赋后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有邑长,下吏诬以盗金,滋察其冤,竟出之。
(2)百姓有至自他境者,皆给地以居,名其居曰义合里。
(3)滋工篆籀书,雅有古法。因使行,著《云南记》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