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
C.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
D.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
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杲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仰仗李杲来提供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
C.李杲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①。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把《逍遥游》中的选句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不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
B.拱手而问曰 风飘飘而吹衣 |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之二虫又何知 |
用“/”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开,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
B.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
C.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
D.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弟小修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袁宏道《叙小修诗》,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的然以豪杰自命的然:明显的样子 |
B.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肖:模仿得像 |
C.任性发展任性:听凭秉性行事 |
D.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病:烦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B.诗则必欲准于盛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C.其万一传者其若是,孰能御之 |
D.但恐不达,何露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
下列各项中,能表现袁宏道其弟小修“独抒性灵”的写作风格的一组是
①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②诗文至近代而卑极
③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④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
⑤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⑥予读而悲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②④⑤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2)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3)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以马属太官衡少善属文 |
B.于是庄王谢优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C.善待之善万物之得时 |
D.衣以文绣风飘飘而吹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父且死时穷且益坚 |
B.如孙叔敖之为楚相知来者之可追 |
C.尽忠为廉以治楚木欣欣以向荣 |
D.王惊而问其故襟三江而带五湖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拒;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之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
C.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
D.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A.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B.乐夫天命复奚疑 |
C.马者王之所爱也 | D.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张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修投金庭下,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识修,且将用为学官,修终不往见。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嗜学,不事章句事:研究 | B.中道亡至京师亡:逃跑 |
C.张知白守亳守:太守 | D.自负榇以葬负:背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求载名于记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B.士谢之,终不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C.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耕植不足以自给 |
D.居贬所岁余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下列文言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C.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D.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
(2)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
(3)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