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同学对鸦片战争很感兴趣,为此他收集了当时中英双方军队的相关资料。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清军
英军
武器
清军使用刀矛弓箭和鸟枪,刀矛弓箭手和鸟枪手比例约是5:5;鸟枪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的(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2发/分钟。
清军使用的火炮,如同其鸟枪,可以追溯至明代。至鸦片战争,火炮使用的年限大多已经很长,清初铸造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前明遗物。
英军使用两种军用枪:一是伯克式前装燧发枪,枪长1.16米,射程月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约在1800年后装备部队;二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约在1838年起陆续装备部队。
英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与机理与清军差不多,但制造工艺先进,质量好,有瞄准器具,射击范围广,射程远,射速快。
火药
清军制造的火药仍按照明朝末年配方,主要凭借经验的层积,以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生产。
英军制造的火药,按照1825年黑色火药最佳化学方应方程式,反复实验确定最佳配方,由近代工厂生产。
军舰
清军水师舰船有数百之多,基本特点是船的吨位小,船上安炮少,任务不是出海迎敌,而是近海巡缉,守卫海岸。
英国海军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质风帆动力,只有少量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军舰较大,吨位从百余吨至千余吨,火炮较多,从10至120门不等,机动性强。
兵力
清军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80万,战争期间抽调到前线作战的兵力达10万人。
英军正规军月14万,国民军约6万,总兵力达20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兵力约7000人,后增兵,最多时达2万人。

                                      ——据《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1)有学者认为,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洋枪洋炮”出现在明朝末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英军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请从非军事的角度分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3)茅海建先生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试分析其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下面是1952-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143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王安石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道路决定命运,不同的国情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古代中西方建筑各具特色。请看图1、图2和文字材料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人居建筑,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
——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希腊建筑多是柱式结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建筑以人为尺度,体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风度,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帕提农神庙是多利安柱式的典范建筑,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朴素挺拔,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
——《古希腊建筑欣赏》
材料四《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立法……如果她们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纪念性铭文都宣扬理想的妇女行为,这包括贞洁、节制和娴于织毛活之类的女红。
——《剑桥插图罗马史》
材料五汉代开始了儒家对妇女贞节观念的建立过程,但仍保有相当的弹性与空间。宋代贞节观念虽然经程朱的奖励而加重,但对社会影响尚小。明代在书籍方面,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的《古今列女传》。在法律方面,明太祖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役。”又命令地方官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树牌坊,用以奖励贞节……一部二十四史中,明史中的节妇烈女最多。
——摘自费丝言《由典范到规范》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与雅典政治制度的根本不同,概括这两种政治制度的各自优势。 (10分)
(2)据材料三,归纳福建土楼和古希腊建筑的各自特点。(4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8分)
(3)据材料四,归纳古罗马法律对妇女权利有哪些限制。
(4)据材料五,归纳明代妇女贞节观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时代背景。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