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这些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共性是
A.根据时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 B.注重因地制宜 |
C.尊重自然规律 | D.精耕细作 |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
B.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罗斯福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当选 |
C.克林顿上台后实施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
D.为实现工业化,苏联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 |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判断下列分析说明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带来了粮产量的提高 |
B.20世纪60年代初,恶劣气候使两国粮产量都有所减少 |
C.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上而导致粮产量增加 |
D.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土地所有制改革带来粮食大幅增产 |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欧洲复兴计划”中宣称:“我们的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所谓“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是指
A.世界市场中的自由贸易制度 | B.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
C.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所说的“美元特权”是基于
A.马歇尔计划 | B.布雷顿森林体系 |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D.关贸总协定 |
图8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
C.“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
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