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 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
——陶行知《剿匪与造匪》(1932年发表于《申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占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革命的目的煌为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问答: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些政治力量?试各举一、二个代表。
(2)与上述材料相关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3)从作用或影响方面具体说明这些观点是怎样推动近代历史发展的?
(4)从这一系列思想变化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材料二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二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华夷之辨观念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既有“文”的措施,也有“武”的手段。“文”的措施有朝贡、贸易、传播先进文化、接纳来华留学人员;“武”的手段是军事打击朝贡体系的破坏者。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 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交往的强烈要求。1861年,总理衙 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 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中国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帝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架构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官员与平民之间的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泾渭分明的。与此相应的是全社会的权威等级结构,它构造了尊卑关系的复杂网络。儒家思想是帝国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它的基础是一个有文字记载并受到广泛研习的思想体系,它被规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据称是建立在对这种道德学说的理解之上,而不是依据财富、地位、权力或特殊利益的表达。由于缺乏对政府权力的制度上的牵制,那用什么来阻止权力的滥用并保证政府将真正为社会服务?儒家意识形态提供了答案:好人,而不是制度化的限制,才是好政府的保证。为了确保政治决策的公正和明智,中国的传统依靠为官者的个人素质,而不是依靠规则或体制结构。
材料二 西方宪政民主的理论来源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督教文化,二是近代自然法学派的权利政治观。具体而言,则包括四个方面:源自基督教罪感文化的人性幽暗意识,基督教二元政治观,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思想。由基督教的罪感文化和人性幽暗意识衍生出了权力悲观主义和制度设防理念;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基因经过多次嬗变导出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社会与国家的二元界分;自然法学说 蕴含着自然权利的思想,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评判现实 政治法律制度正当性的正义体系;契约论则满足了人们关于政府来源合法性的道德追问,提出了国家产生于契约,政府权力应当分立并相互制约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 出中国古代政治与西方近代政治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找出体现中国古代政治与西方近代政治特点的相关史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秦者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回答: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