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时期,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中期,陪审法庭从公民大会中分离出来,成为雅典民主制的核心机构之一……由于陪审员人数众多,就预防了法官受贿的危险性……陪审员是在开庭时听取原告、被告和证人的口供,当他们弄清案情时,他们就投票判决,相互之间事先不作商议。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明清两代……中央一级的 “三法司”,即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机关而言。它们之间是互相监督制约又互相钳制的关系。……清代规定,外省的刑案,一律由刑部核复,未指定会同其他二司共同处理的,大理寺与都察院一般不必过问。三法司共审的,也规定由刑部主稿。在京的案件,也由刑部审理。……提刑按察使司掌管一省的司法工作,府、州、县的长官知府、知州、知县同时也是该级的司法负责人,而且司法工作是他们职分内很重要的一部分。
——韦庆远《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2世纪以前,英国虽然已是一个政治统一的国家,但司法体制和法律体系尚未实现全国统一。这种局面在12—13世纪发生根本变化。在此期间,国王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最后终于把全国司法置于国王法庭直接和间接的控制之下。亨利二世时期,陪审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司法工具,…… 1176年的《北安普顿法令》……明确了陪审团和法官的不同职权,从而使大陪审团检举制度更加完善。12世纪后期,随着专职法庭的建立,职业法官逐步萌芽,司法审判权开始集中于职业法官手中。1268年,劳伦·德·布鲁克被任命为普通诉讼法庭的法官,他是第一个既非政府官员亦非高级教士而仅凭自己渊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办案经验而进入普通诉讼法庭的法官。此后,出身行政官员的法官越来越少,到13世纪末,在普通诉讼法法庭的审判席上已看不到行政官员的影子。12世纪后期,增加了法庭辩论程序,要求诉讼双方于公堂之上互相质疑、即席答辩,这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相当的辩论技巧,对于普通当事人来说,已难以独自完成诉讼过程。于是,一个以协助或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为业的新兴阶层——律师就应运而生了。
——程汉大《12-13世纪英国法律制度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四 嗟乎!刑狱者,中西至不可同之一事也。犹忆不佞初游欧时,……尝语湘阴郭先生(即当时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谓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先生深以为然,见谓卓识。
——严复《法意•案语自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雅典、中国明清时期审判制度的异同。
(2)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英国审判制度“革命性变化”。
(3)依据以上材料,以文明史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谈谈你对中英审判制度差异的认识。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两侧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下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③农民中怨声和叫喊声越来越高……。"
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小时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伤处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材料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五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九O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别愈吉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无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先选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