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代幕府制度日臻完善(幕府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特殊的制度,中央政 府允许军政官员为了弥补正规官僚制度的缺陷和满足官员们个人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在 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主任用才识之士佐理政务、军务及其他各项事务)。鸦片战争 后,清政府和封踌大吏们在处理解决中外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都必须考虑到涉 外因素,因此,幕府制度其内部结构所涉之职名、职能、具体管理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对新型人才的引进直接导致幕府中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新型人才增多,又因为 洋务和外交已在幕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督抚大员幕府的主要职能也便发生了重大改变,地 处沿海及中原的督抚大员的幕府几乎成了主办经济和外交的衙门。
--——摘编自王玥《试论制约晚清幕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 晚清社会的变动,幕府体制逐渐暴露其弊端。1907年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政 体改革,设幕职并分科治事,作为外官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将省级各衙门的幕友(又称“幕僚”、“师爷”,是封建官僚延请的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的佐助人员,是地方统治 者自行聘请的顾问、参谋和秘书)正式列入职官范围,而且对应中央新官制,设置了 一些职 能清晰、分工明确的行政机构。幕职分科基本满足了社会变化带来的新的政务需求。幕友 变为吏部正式备案的幕职,由对幕主个人负责转而对政府和国家负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摘编自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概括淸朝前期和晚期幕府改革所选用人员的身份地位、佐理政务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剐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为心。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观历次进贡表文云:“凡本国人到中国贸易,均蒙大皇帝一体公平恩待”等语。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者,赖有此也。
——林则徐《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罗兹·墨菲《亚洲史》
(1)材料一体现了林则徐怎样的文化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该心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等人文化心态的成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半岛——朝鲜半岛,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易燃的地区之一。一家日本媒体将朝鲜半岛比喻为“危险的大国竞技场”;而另一位专家说,大国权力政治的行使埋下了朝鲜问题的祸根,但同时也约束了这一祸根的恶化。在这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舞台上,剧终会是和平吗?
——《朝鲜半岛——高危之下60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对中日两国分别有何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谈谈你的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材料二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华)苏维埃政权能够建立的原因。
(2)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有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军“每御敌,皆临时分领兵马,而不经训练服习,将未知士之勇怯,士未知将之威惠。”“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故战必致败。”
士兵所用武器,“铁刃不钢,筋胶不固,长短小大,多不中度。盖造作之所但务充数而速了,不计所用之不堪,经历官司,又无检责。”
“至于平民,则素不知战”,“内地州县,人不习兵”,“养兵虽多,及用则患少,以民与兵为两故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对宋初“制兵”持怎样的态度?其依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针对材料二中的问题采取的变法措施的效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被轻蔑的时代。在西方人眼中,当年那个遍地黄金的王国变成了肮脏、贫穷和任意拿捏的东亚病夫。……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西方才开始正视中国,但也是在迷惑中反复。对今天的中国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焦虑。
——摘编自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据材料指出西方对中国认知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不同“中国形象”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