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与秦军遇遇:遭遇 |
B.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流逝 |
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 |
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 |
B.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 |
C.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 |
D.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 |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 B.涉间不降楚 |
C.楚兵冠诸侯 |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巨鹿之战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
B.项羽《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哭。 |
C.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通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
D.项羽在垓下构筑营垒驻军,夜间,听见汉军的四周都唱起来了楚歌,他大惊,以为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恬于所遇,交不苟合苟:苟且 |
B.每存规益,帝益任之益:更加 |
C.伎不进,数被让让:谦让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②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断句和翻译。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②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③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終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徵,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追赠“太尉“,谥号忠烈。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行营节度使领:领导 |
B.既署一月署:暂时代理 |
C.为白尚书,出听我言白:禀告 |
D.然终不以在吾第第:住宅,府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大乱,若何臣死且不避 |
B.吏以告泚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
D.何敢言我何故而至此 |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幸教晞以道
A.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C.不然,籍何以至此 |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
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国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祷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不大病也。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韩王不听,遂绝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韩。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太子仓质于秦以和。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史记·韩世家》)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西购于秦购:通“媾”,讲和 |
B.韩必德王也德:感激 |
C.乃警四境之内警:警告 |
D.楚不大病也病:担忧.担心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楚王闻之大恐秦之欲伐楚久矣 |
B.韩王不听,遂绝于秦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
C.乃警四境之内乃止公仲之行 |
D.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秦因大怒 |
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 )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打楚国。 |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秦国攻打。 |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秦国打败。 |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
断句和翻译(共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选自《报任安书》)。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共7分)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京城闤闠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②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
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注:①闤闠(huán huì)市区②舁(yú):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书尹临安日尹:担任……府尹 |
B.但乞好好相看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我” |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遗:赠送 |
D.享从容之乐终生从容:不慌不忙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我也”逃脱计划的一组是()
①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也’
②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
③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④覆以衣,舁归可也
⑤卒无奈,遂纵之去
⑥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也’三字。
A.③④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繁华市区,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 |
B.贼人让牢卒放他出去并告诉他回一定有宝物相赠,牢卒很痛快的答应了,贼人如约回,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 |
C.贼人让牢卒去保叔塔某层取白金,牢卒起初以为他在戏弄自己不去,贼人告诉他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 |
D.贼人半夜到牢狱卒的家里,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牢卒后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
(2)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 能 诵 习 其 词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先生 曰 童 子 何 用 知 之 轼 曰 此 天 人 也 耶 则 不 敢 知 若 亦 人 耳 何 为 其 不 可 先 生 奇 轼 言 尽 以 告 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取材于《范文正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