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恬于所遇,交不苟合苟:苟且 |
B.每存规益,帝益任之益:更加 |
C.伎不进,数被让让:谦让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断句和翻译。
(1)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②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小题。
(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1.15)
(乙)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13.5)
【注】①专对:独立应对。从上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
甲:乙:上面的两种教育观之间有什么联系,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之乎命:命令 |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显示 |
C.践天子位焉践:登上 |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接受 |
下面的句子,划线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此之谓也 |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
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C.此之谓也 |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
赵韩王普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
B.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
C.普欲除某人为某官除:除去 |
D.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一项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A.②③⑥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罚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
C.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他却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最终任命他为相。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2)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无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痛苦 |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腾跃 |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做官 |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碰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 |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都子问曰::“均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
注:交,接触。引,被引诱。请用原文填空
孟子说,“”是会思考的,会思考就能得到善性,“”是不会思考的,放纵它就得不到善性。在个人修养的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大体”和“小体”的概念,请简要谈谈二者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