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3河北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半个世纪以来,单是他在美国的50项设计中,就有24项获得大奖。
他能在非议之中屡创建筑奇迹。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法国密特朗时代最辉煌的建筑,这位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作品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法国建筑公司Grands Travaux的艾米利•比亚斯尼(Emile Biasini)认为,贝聿铭是负责卢浮宫金字塔工作的理想人选,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了解古代文明”,而作为一个美国人,“他能够鉴赏现代”。记者问贝聿铭,在美国度过了75年后,他还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吗?“我从来不忘中国,”他立刻回答,“我的家族在那里居住了600年。”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 “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同年,他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人们称赞:“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他多变的是设计,不变的是中国心,虽贝氏受西式教育受美国影响甚巨,但他认为中国是他的根,于是他开始为中国建筑作贡献。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1978年,他就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他秉承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还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70层、高315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
(文章引用自《设计之家》)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贝聿铭主张“让光线来做设计”, 他的作品,在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数个内庭,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B.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贝聿铭创造的建筑奇迹,当初人们怀疑这个建造会毁掉法国密特朗时代的辉煌古迹卢浮宫,但他成功了,得到了诺贝尔奖和公众赞誉。
C.贝聿铭虽然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西方建筑家,但他从来不忘中国,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宏伟建筑。
D.在国内搞建筑设计时,贝聿铭会不辞劳苦地走访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E.贝聿铭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创办人,他为父亲建造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这使他觉得亲切和自豪,这个大厦成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建筑设计作品。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如何理解?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除了香山饭店和香港中银大厦等杰作传世外,文中还记录了贝聿铭不忘祖国的言行和事迹,请简要概括。                                                                                 
有人说,贝聿铭等外籍华裔杰出的贡献在国外,而且奉献了一生,祖国仅仅是他服务过的众多商业伙伴中的一个而已;也有人说,贝聿铭心系祖国是真的,他的才智和业绩是世界的,又是中国的。你怎么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第二自然
生物圈通过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护而获得的力量平衡实现存在与生存。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和生物圈中所有的成分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这种依赖关系一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人类是生物圈中比生物圈力量更大的第一个居民。 然而,对一个物种来讲,比生物圈力量更大与其说是福音,不如说是灾难
人类对自然分门别类的制服,是极其成功的。所有这些成功的总和,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第二自然。这个异化的、非天然的自然威胁着只能产生于、存在于第一自然的人类。人类如果没有成功地驯服天然的自然,就永远达不到他在此之前热切向往的“自由王国”。问题在于驯服行动导致人科动物越过了地球生态边界,从而改造出第二自然,一个人类不能依托的自然。自然界以她对人类天然控制的失败后果更紧地控制人类。人类在总体上失败于他的各个局部胜利成果。
人类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是大自然里众多生命中的一种。生物圈之所以能够栖泊生命,是因为它的诸种要素互为补充,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生物圈的任何成分──有机体、失去有机物构成的物质和无机体──都未曾获得力量,打破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微妙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使生物圈成了生命的收养所。在人类出现以前,那些不是太软弱,就是太富于侵略性,无法与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物种,在它们的软弱性或侵略性远未打乱这种节奏的时候,就被这种节奏的作用消灭了。一切物种的生命都依赖于这种节奏。每一种生物都忠实地履行自己在生态链中的角色。生物圈中恶恶善善均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和原则,演奏着生态和谐的音符。这种网络式生态链的完美,真似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操纵。生物圈之所以如此完美,人之所以要破坏这种完美,是因为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特殊结构都是完善的,都是立即受到限制的,然而人的潜力却毫无止境,他没有获得完美的存在形式,他也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一步。人自己达不到完美并破坏生物圈的完美,原因是相同的:人是生物圈中唯一能够思维的生物。
  对生物圈的摧毁与拯救是人类道德潜力的恶善两极。“摧毁”的潜力他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拯救”则意味着人类不仅要保护大熊猫,建立自然保护区,而是要象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状态。
1.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比生物圈力量更大必然会导致对生物圈的摧毁。
 B.因为这种力量打破了生物圈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平衡。
 C.因为生物圈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生物圈,事实上生物圈正是以它与人类较量的失败来打败人类的。
 D.因为人类好胜的特点决定他在拥有超过对方的力量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打败对方。
2.对有关“第二自然”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第二自然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全部成果的总和。
 B.人类造就出第二自然只可能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
 C.人类如果不改造出第二自然就不可能达到自由王国。
 D.第二自然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对立的。
3.对生物圈遭到摧毁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具有精神意识,他要追求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完美形式,又有无止境的潜力。
 B.因为人类在技术上的进步使人类获得了超过生物圈的力量。
 C.因为人类以自己的力量在和生物圈较量时在各个局部上取得了胜利。
 D.因为人类是一种不可能和生物圈的节奏相协调的动物。
4.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出现以前,生物圈的力量远大于栖身其中的任何物种。
 B.人类是生物圈中第一个有能力也是惟一一个必然要摧毁生物圈的物种。
 C.要保持生态的和谐,人类在追求自由王国时其驯服自然的行动不能越过地球生态边界。
 D.人类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人类的精神潜能,很好地保护第一自然,也即天然自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国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癌症发生的奥秘。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这样一个过程,细胞一代代地生长、增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简单地讲,有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促使它进入增殖周期,阻止它发生成熟分化,负信号则相反,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使它发生成熟分化。在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这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假如这种控制失灵,细胞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那么人体就要发生肿瘤了,在人体细胞中,有两类基因担负着这种信号的传递。一类叫癌基因,传送负信号。如果抑癌基因出现差错,或者受到外来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运作失调,就会发生肿瘤。如果抑癌基因通过调节,重新复活,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奇迹般地使癌消失,从而达到自愈效果。
目前,在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已经借助基因工程,分离到了一些抑癌基因。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使丢失抑癌基因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的方法,重新获得抑癌基因,再次转化为正常细胞。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
1.本文第二自然段提出“每一个人体细胞就是一个小生命”的说法,对这种说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体都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活动,而每一个人体细胞恰恰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B.每一个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都是靠每一个人体细胞维持着的。
 C.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有增殖、成熟、分化、死亡的过程。
 D.每一个人体细胞都能够一代代地生长、繁殖,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文中指出:专家们预言,基因修补疗法用于临床,人类彻底攻克癌症的时代为期不远了。这里“基因修补疗法”指的是( )
 A.人类借助基因工程,使抑癌基因重新复活。
 B.通过调节,分离出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C.通过细胞融合法,使失去抑癌基因的细胞重新获得抑癌基因。
 D.人类借助基因工程,努力消灭癌基因从而达到自愈的效果。
3.文中提出关于细胞癌变原理的说法,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A.细胞的生长自始至终受正负两类信号的控制调节。
 B.细胞发生癌变,就是该分化不分化,无限制地增殖。
 C.外来的物理、化学或精神刺激、干扰,也可以造成抑癌基因运作失调,引起癌变。
 D.正负两类信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正信号使细胞正常生长,负信号使细胞发生癌变。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每一个人体细胞的一生中,自始至终要受到正负两类信号的精确调节。
 B.正信号和负信号的传递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来担负的。
 C.征服癌症的希望,在于恢复正负两类信号的正常功能,阻止细胞发生成熟分化。
 D.有一些抑癌基因是借助基因工程分离而得到的,这是目前已经获得的科研成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由我国科学家精确绘制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今天发表在国际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今天上午,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宣布,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对这一国际计划的贡献率达10%,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成的最大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刊于《自然》杂志的的论文《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宣布,中国科学家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了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了染色体全长序列98%的区域,达到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的标准。
科学家们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4658个基因。并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这是迄今首次完成的高等生物染色体着丝粒序列,为研究着丝粒的功能、染色体的稳定性和染色体的复制提供了结构基础,也为开发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提供了基础。以蓝天白云金色水稻为封面的本期《自然》杂志,同时也刊登了日本科学家对水稻第一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韩斌博士告诉记者,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大规模测序,绘制基因组完成图。此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个亚种籼稻品种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也进行了测定,报道了水稻两个主要栽培稻种在基因组成、顺序及DNA序列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揭示两者之间的一些亲缘和进化关系,这些数据为将来整个基因水平的比较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韩斌博士还表示,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和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优良性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将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1.对画线句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的10%。
 B.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占到全部“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任务的10%。
 C.在完成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这一任务时,中国科学家的贡献率是10%
 D.中国科学家完成的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是全部10条染色体基因中的1条。
2.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一文所宣布的内容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是采用克隆步移法完成的。
 B.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经拼接后其总长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
 C.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覆盖了水稻染色体全部全长序列的98%。
 D.中国科学家完成的对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的精确测定图,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图标准。
3.不包含在“大量的研究工作”中的一项是( )
 A.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所含基因进行预测分析,鉴定出了4658个基因。
 B.将鉴定出的这4658个基因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
 C.完整地测定了水稻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序列。
 D.开发了可转化的“人工水稻或植物染色体”。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应是一项国际合作开发的计划,除中国科学家参加外,还有大量的外国科学家参与这一计划,中国只是承担了这一计划中的部分任务。
 B.“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为培育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的基础。
 C.“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以部分地揭示小麦、玉米等其他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
 D.“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可以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语言文字规范化
现在,社会上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确太混乱了。这种混乱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以繁体字回潮为中心的文字混乱;二是以方言泛滥为代表的语言混乱;三是以胡编乱造、不知所云为特点的语文水平滑坡。
世界上任何一个统一文明的国家,都有通用的语言,规范的文字,发达国家不用说,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有的国家语言和文字的规范是自然形成的,有的则加上了政府的推动、干预。与语言文字统一和规范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地区间的矛盾冲突不断。中国恐怕是最早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是尽人皆知的,其实,历代盛世也都有过类似的措施。历代王朝要求“书同文”、语同音,都是着眼于全国政令的畅通,以保证国家统一,但其影响所及基本上局限于官场。
1955年,我国的经济刚渡过了困难的恢复期,党和政府就提出要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这是因为当时要进一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要解放生产力,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需要克服方言所造成的各地交流的障碍,用一批简化了的汉字迅速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的事业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完善,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就越高。不能想象,如果普通话没有成为全国的通用语,统一的市场怎样形成,怎么运转。
众所周知,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输手段和速度的竞争。当前,我国的信息传递主要还是造信件、印刷品、电话、传真等,语言不通、文字不规范,自然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现在,欧美各国正在竞相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列入议事日程,我国也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将来要在我国实现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并加入到国际网络中去,要克服的拦路虎之一就是繁体字。有人说,以前搞简化字是为了解决人们识字、写字难的问题,现在有了计算机,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事实并非如此。简化字40年来已经为八亿多人所掌握,现在要普及计算机,该用简化字还是恢复繁体字,这是不言而喻的。何况,计算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认读和手写,简化字的优势依旧:让计算机“使用”繁体字就要多占内存空间,传输速度也比简化字慢。换言之,当年搞简化字并没有想到计算机的问题,但无心插柳柳成阴。当前,计算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发展,这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更高。不久就可能进入实用阶段的声控计算机,其重要的前提就是使用者会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1.现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的混乱状况的主要表现是
2.作者认为,我们国家应当有“通用的语言和规范的文字”,理由有五项,请简要写出每项的要点:





3.第四段“无心插柳柳成阴”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答:
4.作者认为,我们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哪两项?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节选)
(1935年8月11日)朱自清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
《诗镌》里闻一多氏影响最大。徐志摩氏虽在努力于“体制的输入与试验”,却只顾了自家,没有想到用理论来武装别人。闻氏才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徐氏说他们几个写诗的朋友都受到《死水》作者的影响。《死水》前还有《红烛》,讲究用比喻,又喜欢用别的诗人用不到的中国典故,最为繁丽,真教人有艺术至上之感。《死水》转向幽玄,更为严谨;他作诗有点像李贺的雕锼而出,是靠理智的控制比情感的驱遣多些。但他的诗不失其为情诗。另一面他又是爱国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惟一的爱国诗人。
但作为诗人论,徐低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那样精密,但也没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他尝试的体制最多,也译诗;最讲究用比喻——他让你觉着世上一切都是活泼的,鲜明的。陈西滢氏评他的诗,所谓不是平常的欧化,按说就是这个。又说他的诗音调多近羯鼓饶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制缠绵的风趣,那正是他老在跳着溅着的缘故。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作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但这完全是新的东西,历史的根基太浅,成就自然不大——一般读者看起来也不容易顺眼。闻氏作情诗,态度也相同;他们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心,他们是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西洋诗了。这种情形直到现在,似乎还免不了。他也写人道主义的诗。
(据《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散文精品》,略有删改)
1.朱自清认为,闻一多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_ 的。
2.在朱自清看来,徐志摩诗歌风格的特点是 _________的。
3.闻一多和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既有相同处,又有相异处。相异处的主要之点是:闻一多作诗 __________;徐志摩作诗 __________ 。
4.下列对闻一多,徐志摩的比较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闻一多、徐志摩都有志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然而都不能摆脱西洋诗歌的影响。
B.闻一多、徐志摩都凭借想象写作情诗,然而成就都不大。
C.闻一多、徐志摩写诗,在技法上都考究运用比喻,给人的感觉都是活泼的、鲜明的。
D.闻一多重视新诗理论的探索,徐志摩重视新诗体制的尝试,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

E.闻一多几乎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惟一的爱国诗人,而徐志摩是一名吟咏爱情的爱情诗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