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16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能:能干的 |
B.以赏罚用天下用:治理 |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酾:疏导 |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就:完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馌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
秦王恐其破壁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4分)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
B.推辱主帅推:追究 |
C.不痛绳之绳:捆绑 |
D.复命知益州知:掌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若以一部校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为乡里所称窃为大王不取也 |
C.咏悉宽其罚而遣之拔剑撞而破之 |
D.饥者八九今者项庄拔剑舞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3)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谨为长流参军引:邀请 |
B.请诣阙披露腹心诣:到……去 |
C.密访于谨访: 咨询 |
D.夙蒙丞相殊眷夙:向来 |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 “勇毅”的一组是
①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②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③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④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⑤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⑥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
(3)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徐渭《书田生诗文后》,有删节)“贾长沙、昌黎”分别指、。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坐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后数为三老五更。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矜恤孤羸矜:矜持 | B.皆以供宾客供:供养 |
C.坐遇下促急坐:因为 | D.多见纳用纳:采纳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 显宗□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
② 然一毫未尝取□人,以节介气勇自行
③ 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望
A.①乃②何③其 | B.①乃②于③之 |
C.①以②于③之 | D.①以②何③其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B.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C.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D.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为官之前曾开馆授徒,跟从他学习的人常达几百人之多。 |
B.周泽因为克己奉公的表现,得到皇帝的嘉奖,并视之为榜样。 |
C.孙堪任县令时拜谒太守,因行步迟缓遭呵斥,立刻解印离开了。 |
D.周泽生性简朴,不重威仪,不适合任宰相,但敬奉宗庙却非常尽心。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
② 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
(2)周泽和孙堪品行相类,被合称为“二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其中一点相类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①鞠跽②,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③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注]①帣韝:卷着袖子。②鞠跽:弯腰跪着。③履舄:木屐。对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言微中微:细微,微小 |
B.一鸣惊人惊:使……惊异 |
C.奉觞上寿奉:双手捧着 |
D.日暮酒阑 阑:尽,残尽 |
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并侵,国且危亡 若属皆且为所虏 |
B.髡恐惧俯伏而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淳于髡说之以隐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D.乃罢长夜之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出身虽微,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其言其行起到了“亦可以解纷”的重要作用。 |
B.淳于髡讽谏齐威王,齐威王就下功夫整顿吏治,诸侯都十分惊恐,把侵占的土地都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因为淳于髡的一席话而维持达三十六年。 |
C.淳于髡用自己在不同情况下喝酒多少的不同来说明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的道理,并以此委婉地告诫齐威王不要逸乐无度。 |
D.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淳于髡“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
下列古诗句中不是借景抒情的一项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
B.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唐·王维《山中送别》) |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