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B.罗斯福新政 |
| C.中国改革开放 | D.二战后苏联改革 |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 B.秦 | C.汉 | D.唐 |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
| B.宗法制度已经瓦解 |
|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
|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
|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
|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
|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
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B.求同存异 |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D.不结盟 |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鸣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此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A.60年代末 | B.70年代初 |
| C.70年代末 | D.80年代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