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王张民主立宪
未表明态度
篇数
11
2
3

材料二: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0%
是一场灾祸
16%
其他
14%

材料三: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1949
16‰
20‰
1958
17.24‰
11.98‰
1960
负增长
25‰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民族轮船航运业的起步
材料一 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个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缘洋商之货,进出口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既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材料二 1864年福建调查:“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船照,并仍旧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问题:
(1)从材料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它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出现?
(2)从材料看,华商雇买洋船营业不去世官府备案。洋船在这时取得了哪些特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其早期著名企业有哪些?它们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工业取得了初步发展,其历史原因是什么?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到l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