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历史观是历史认识的方法,是一种历史思维,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 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 盾运动的中心,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 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
——据《全球化和全球史》等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全球史观”问题。他认 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 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这样才能抛弃西欧 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据《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等
(1) 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基本思想。简述这一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 (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分析在19世纪世界历史的研究中充 满“西欧中心论”的原因。(lO分)
(3)阅读材料三,与“西欧中心论”相比,“全球史观”有哪些突破?简述“全球史 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历史观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60多次。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作了长久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材料二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8月)
材料三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937年5月8日)
材料四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遭到践踏。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发扬民主。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做。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内容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创立民国的构想(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开展民主建设的目的和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说明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断努力。
(5)从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历史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经济的工业化推动着社会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从鸦片战争至1949年的近代工业化(早期工业化阶段),一是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工业化(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季直(注:张謇1853-1926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1929年)
材料二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
1936年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官僚资本 |
1.84 |
42.2 |
2.22 |
12.0 |
民族资本 |
2.51 |
57.8 |
16.32 |
88.0 |
合计 |
4.35 |
100.0 |
18.54 |
100.0 |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
1936年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人教版)
材料三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2年,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工业化奠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1953-1957年,“一五计划”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第三阶段,1958-1978年,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工业得到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
(1)材料一中胡适说张謇“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体史实分析张謇成为办民族企业 “开路先锋”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结束后的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结束后十来年,中国民族资本(私营)的发展变迁。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年—1978年中国工业发展动荡曲折的过程中,工业建设出现过那些方面的失误?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思想取得哪些突破,从而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5)通过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分别有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分别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华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内容有哪些?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讨论如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在选官程度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2)汉、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时期 |
全国人口(丁) |
官员 |
官民之比 |
西汉 |
5959万 |
7500人 |
1:7945 |
唐高宗时 |
5238万 |
13465人 |
1:3927 |
元成帝时 |
5816万 |
22500人 |
1:2613 |
清康熙时 |
2459万 |
27000人 |
1:911 |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
图一唐朝中央机构图二明朝中央机构图三清朝军机处内景
(2)图1体现的中国古朝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朝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