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广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表1是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两种水稻作研究材料,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甲、乙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
(注:光补偿点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为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请分析问答下列有关问题:
(1)表中在光补偿点时水稻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 。乙水稻叶片的呼吸速率是 (CO2mg/100cm2叶·小时)。
(2)达到光饱和点时,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主要受 等环境因素影响。此时如果突然减弱光照,短期内乙植物叶绿体中C3含量上升的原因是 。
(3)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甲水稻与乙水稻固定的CO2量的差值为 (mg CO2/100cm2叶·小时)
(4)在给出的坐标系上分别绘出甲、乙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
(5)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某种光合酶基因导入甲水稻而使光合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其中基因工程步骤的核心是 ,检测转基因水稻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光合酶基因的技术是 ,与甲水稻比,若呼吸速率基本不变,转基因甲水稻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应分别怎样移动? 。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
(1)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靶细胞是,
其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方式完成。
(2)血糖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细胞,
引起相应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图中
方式调节该激素分泌量,
(3)图中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为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从实验大白鼠体内分离出新鲜的下
丘脑和垂体,然后按右下图所示的处置方式分瓶培养,结果如图。据图实验分析:
将A瓶分别与B、C瓶比较,说明下丘脑不能分泌TSH;垂体能分泌TSH;
将C瓶分别与D、E瓶比较,说明。
农科所通过图示的两种育种方法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a过程采用的方法是;b过程常用(试剂)处理。
(2)c过程的原理是。
(3)取适量的F1,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对脱氧核苷酸,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
截至2011 年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病人约15.4 万,当年新感染4.8 万,死亡2.8 万。2011 年1 至10 月的检测结果比去年同期超出16.5%,检测发现感染者和病人6.1 万人。值得警惕的是当前我国艾滋病感染几乎波及所有人群,特别是60 岁以上“艾滋老人”和20 出头的“艾滋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图示艾滋病病毒的侵染过程,请结合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HIV正在侵染人的_____细胞,使人由于免疫系统
的功能缺失,而发生恶性肿瘤死亡。
(2)图中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所需的原料是。
(3)④过程称为______。
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含量明显降低的激素,该过程
属于调节。
(2)寒冷状态下,机体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图中 和来实现。(用序号作答)
(3)饭后3—4小时,极体通过分解和转化过程使血糖含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4)当某种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后,免疫系统中能特异性识别它的细胞有。
(5)机体稳态的维持是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6)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
(7)a细胞对③过程的作用是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8)若X是甲型H1N1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填字母)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7月9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看到他。当在玉米地发现他时,他已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系中暑身亡。
材料二: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在一日出发后,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的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觉得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过去。后被人送到了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_____________天气。在这种天气情况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估计,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能反映高某(b)和赵某(a)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4)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口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赵某的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