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

【甲】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4)山行之极也: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加冠()(2)其欣悦()
(3)取而疾()(4)以时文天下()
请用“/”给画线句断句。(只划一处)
自 以 意 识 别 之 遂 通 其 义
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濂与陈际泰在求学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从他们的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鸦学鹊鸣
南方有鸦,方乳雏。羽毛既具,将教之鸣,曰:“吾音恶劣,为世所嫉,身不能易,请易其子。”
于是,引雏往见乾鹊曰:“吾子,鸦也;而欲习君之声。毋惜为吾子师。异日变恶之善,转世人之嫉以为喜,即亦何敢忘返哺之报!”
鹊受而教之。鹊鸣唶唶,鸦鸣哑哑,两不相入。鹊不胜忿,喙且啄之,爪且搏之。鸦亦不胜苦,而终不能变其哑哑之声。鹊顾鸦笑曰:“汝自鸦种耳,吾不能为汝何。”遣之使归。
鸦归故巢,与其母哑哑唱和,不习而若惯焉者。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不能易:改变 B.而欲 君之声习:学习
C.且啄之喙:啄 D.不习而惯焉者 若:像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异日变恶善以君
B.吾音恶劣,世所嫉故精卫
C.鹊受教之河曲智叟笑止之
D.而终不能变哑哑之声惧不已也

下列对文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鸦让儿子拜喜鹊为师学习鸣叫,是为了不让世人讨厌。
B.小鸦没学会,被喜鹊送回了母巢。
C.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强行改变终会失败。
D.这篇寓言告诉我们:自身的勤奋学习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是成功的秘诀。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稍稍宾客其父 ( )
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由天才变为“______”最后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道理本身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阅读文言文。
社 鼠①
景公问晏子曰②:“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③。”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④,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会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⑤ ,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②景公:齐国国君,名杵臼,公元前517—490年在位。晏 子:即晏婴,齐国大夫。③社:土地庙。④束木:把木条编排结扎。⑤案据:安定,“案”同“安”,“据”也是安地意思,这里含包庇的意思。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国何 ⑵鼠 往托焉
⑶以社会 ⑷内则蔽恶于君上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以社会故也”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何以也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翻译下列句子。
⑴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⑵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⑶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结合上文的内容谈谈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文言文。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归取之。及反,市罢,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乙)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友人踵 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疑人窃履》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自其足()(2)归取之()
(3)不得履()(4)逾年而事()
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与绝。

A.至 B.故时有物外
C.友人踵楚人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3)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疑人窃履》
结合两段选文,分别说说郑人和友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