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⑤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学生在讨论"什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时,产生了分歧,大家各执已见。于是分头收集资料,查找相关的历史知识。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任务一 梳理知识
知识点:铁农具 蒸汽机  机器  电机   电车   电灯   内燃机  汽车
(1)按照表中的提示,完成下表。
新发明、新创造知识脉络表

按时间分类
按属性分类
知识点
时间
知识点
时间
春秋战国
铁农具

蒸汽机 机器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科技创新、发明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机器 电车
电灯 汽车
因科技发明而产生的生产、生活工具


任务二 解决问题
(2)通过探究,同学们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请根据"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
甲: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乙: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3)同学们形成这两种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思考感悟
(4)围绕这次探究活动,谈谈你的感受。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近现代,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材料四 史学家布克哈特在评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神学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
材料五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
(3)图一中的两位人物领导了哪次运动?
(4)以图二杂志为宣传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5)材料四中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指14—16世纪欧洲的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6)该文件的发表标志着哪一思想的诞生?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什么?哪一次革命运动第一次将此理想变成了现实?

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1+1分)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推动我国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1+1分)
(4)我国20世纪90年代加入了哪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
(5)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八年级某同学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到 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一起进行探究。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近下,坠入屈辱、彷徨与困惑之中。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1972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壮丽的篇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所述的“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以谁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创的? (2+1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这条道路是以谁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开创的?(2+1分)
(4)纵观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的历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8分)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结盟,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示意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中代表的军事集团名称是什么?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引发了什么世界性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依据材料二,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美苏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4)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未来政治格局”呈现什么趋势?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影响国家间结盟与对抗的根本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