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14年6月28日,戛弗日罗·普林西波在这里用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后人写在萨拉热窝某纪念馆墙上的文字,另一堵墙上还复制了普林西波的亲笔,“我们热爱自己的人民”。材料中的“我们”应当是指
| A.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 B.塞尔维亚政府 |
| C.奥匈帝国民族主义者 | D.俄国民族主义者 |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③得胜得利的寝食难安者;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美国,②是德国 |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
|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 D.①是苏俄(联),④是美国 |
电影《我的1919》出现了一些有关巴黎和会的镜头,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 | B.威尔逊在会上出尽风头,带头在合约上签字 |
| C.会议开得一团和气 | D.日本代表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讨论 |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 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 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
|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